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题教学(包括一般文字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提供读题法,培养理解能力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关。教学应用题或文字题时,第一步就要让学生认真读题。通过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  相似文献   

2.
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搞清楚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但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在应用题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说题意,说数量关系解应用题时,读题、审题是前提。学生先通过读题,筛选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出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为寻找解题思路打下基础。如在教学应用题“无线电一厂一月份生产300台彩色电视机,相当于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数量的58,一月份共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4.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因其类型多,数量关系复杂,学生在解题时往往难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为此,教师在讲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本解法和算理后,还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使隐含的关系明显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寻求正确的解题途径。下面介绍几种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线段图示法 线段图是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辅助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将题中的数量关系显示出来,而且有助于确定解题方法。如: 例1.供销社运进化肥3600包,第一次卖出总数的1/8,第二次卖出总数的1/4,两次一共卖出多少包?  相似文献   

5.
解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在读题、审题后,能根据题中特殊的数量关系,尽快找到解题的途径,迅速确定解题的方法,这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一、总体观察从总体上研究对象,对对象做全面的观察,这是进行直觉思维的前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隐蔽...  相似文献   

6.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审题,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认识活动,弄清题目数量关系的过程。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的体会是: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1认真读题的习惯。应用题的内容是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达。解应用题就是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日常生活中有关数量和形体的计算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前认真读题,弄清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已知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问题和条件之间,条件和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解题方法。如不很好的读题…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一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解应用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数量关系不清,解题思路混乱;思维定式,解题不求灵活简洁;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从多角度加强解题训练,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编题练习,可变学生被动做练习为主动地学,变被动地解题为主动探索题中的数量关系,变死记硬套解题类型为全面掌握应用题的整体结构。同时,编题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数学术语的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深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益处。教学中,采用的编题形式有:一、填补型一般为看问题补条件,或根据条件补问题。例如:甲仓库存粮120吨,比乙仓库存粮少13,一一一一?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找到较为合理的思想方法和解题途径,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反复审阅题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的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抓好基础, “一题多解”的基础是“一题一解”,不论用哪一种方法解题都离不开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没有“一题一解”的知识基础,“一题多解”则成无源之水。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本身也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发展的过程。一般在教好基本的简单应用题之后,可以从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开始,结合基础知识教学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例如,一年级一班有男生19人,女生比男生多6人,全班共有多少人?解一, 19 6 19;解二, 19 19 6。两者思维过程不同,解一 19 6是女生人数, 19 6 19是全班人以;解二 19 19是女生和男生同样多时全班人数, 19 19 6是全班实际人数。  相似文献   

10.
一解多题谈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颇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一解多题”的训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一解多题”,就是给一个固定的数量关系或以一道应用题的解法为基础,要求用不同的术语、语言和文字形式反映同一实践活动、同一种事物,或是用不同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事物反映同一数量关系,形成“多题”。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冯虹  王妍 《天津教育》2004,(10):18-20
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应用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解应用题,要根据题目的字表述,想像出题目所揭露的事实,并从事件的背景中分出条件和问题,分析它们的关系,把隐含在数量关系中的条件揭示出来,最后才能列式进行解答。因此,教学心理学认为,解题活动是在主体(解题)与客体(题  相似文献   

12.
"规律"是分数乘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解题规律的简称,就像几何中的定理、代数中的公式一样。用"规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比用列方程解更快捷、直观,学生更容易掌握。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道题给出后,什么数量应作单位"1"?用分数乘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大多数学生一见应用题则为之烦恼,甚至害怕,无从着手解答。要想熟练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开阔思路,突破应用题教学瓶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设置一些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开放性应用题,帮助学生总结应用题解题规律,促进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题,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数学思维,使其更好地解题。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教学中的一题多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认识某一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领会某一类应用题中不同题型的解答步骤,对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颇有稗益。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克服变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根据变题的方式方法,增强变题活动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就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应用题而言,常采用的变题方法有下述三种。一、扩充性变题。就是把一道计算步骤较少、数量关系较简单的应用题变为计算步骤较多、数量关系较复杂的应用题。这种变  相似文献   

16.
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应根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分析、判断、解题。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正叙读题加逆叙读题的方法,以及解比例应用题的四个程序,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题意,有条有理地思考,有根有据地进行判断,有效地杜绝了解题中胡猜、乱碰的盲目倾向,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一、读题的方法。解应用题,了解题意是首要一步。小学生读题的一般习惯是把题读一遍,不待细察题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就凭一些粗略的印象解题。教师强调要多读几遍题,学生也是平铺直叙地读几遍,读后仍不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找不到解题的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正叙读题加逆叙读题的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相依关系,深入理解题  相似文献   

17.
解应用题的五种策略刘北荣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在依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找到连接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的链条,才能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固然是这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主体,但...  相似文献   

18.
一、通过线段图等图示“画“题,加深理解解分数应用题,主要是透过题目的文理、事理与算理,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解题的方法和途径.由于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般都具有抽象性与隐蔽性的特点,所以很多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9.
小学应用题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尤其是复合应用题,题型复杂多变,学生解题时常感到困难.要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首先要重视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它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每一道简单应用题都只有两个已知数量和一个未知数量,这三个数量处于一个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中.解答简单应用题,就是要对其中的两个已知数量进行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的一种),从而求出未知数量.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认真读题,会说三句话  相似文献   

20.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数学的重点点,也是难点 ,它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础,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根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