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丹 《声屏世界》2007,(12):47-47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个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睡袍.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然而.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后来,这被称呼为“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蒋光宇 《新闻世界》2007,(10):45-45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华贵的睡袍开始在家里找感觉。他发现  相似文献   

3.
《出版经济》2021,(5):9-10
为什么说每一代青年才俊都有机会? 从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启蒙运动讲起.说到法国启蒙运动,我们脑子里通常会想起这么4个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和狄德罗.他们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 这几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太一样.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这3个人,我们知道他们大体上的思想成果.但是最后这个人,狄德罗,他的思想成果好像很模糊...  相似文献   

4.
姜椿芳与狄德罗黄鸿森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问世了。此时,不禁想起它的倡导者和首任总编辑姜椿芳,同时想起世界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在西方一向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主编...  相似文献   

5.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郑晓江(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3期)736年的巴黎高叶街,有个名叫布雷东的书商开了一家书铺,布雷东拥有英国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在法国的专用出版权,想寻找翻译者,经人推荐,他请来当时年仅33岁的法国杰出思想家、科学家狄德罗。狄...  相似文献   

6.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贯穿了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在戏剧、画论、雕塑、建筑中都各有体现,围绕"情境"、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不同的"关系"分类。狄德罗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与原则,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他还以诗歌为最高的艺术样式,讲究诗歌中的"美"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启示作用、讲究纯正的艺术品位与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个年迈多病的父亲,虚弱不堪,已不参加社交,空自守着一大笔财富不放,对自己对家里人都是不利的。他若明白事理,应该适时脱下衣服去躺下:他不要脱到衬衣,可以留下一件暖温的睡袍;其余一切用不着的浮财,要心甘情愿地分送给按  相似文献   

8.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毕业从事反封建神学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主编《百科全书》的过程中,曾陆续购置大量图书。然而,《百科全书》还未最后编完,他就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将自己的所有藏书(计2904册),以16000里佛之价卖给俄国女王叶卡特琳娜二世。不过女王并未立即取走这些书,而是仍将它们留在狄德罗那里,并委托他为图书管理员来保管这些图书。至此以后,狄德罗当了整整20年的“女王陛下的图书管理员”,直到1784年7月31日逝世,叶卡特琳娜二世才将这些图书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事情是很有意思的,有些好端端的,完美无缺的事物,反不如一些有毛病,有疵瑕的事物感人。对于这类情况,在文艺界,人们称之为“缺陷美”。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物形象整体是美的,那么其身上的某些缺陷,不独不见其陋,而且还会增加其特殊风韵,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狄德罗说过,一位画家如果使他画的美人的额上露出一点轻微的疤痕,鬓边现出一个小瘢点,或下唇现出一个小得看不清的伤  相似文献   

10.
15世纪,在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光是为了糊口,一家之主、当金匠的父亲丢勒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邻居打零工.  相似文献   

11.
书评家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间寒冷而憋屈的兼做卧室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烟头和喝了半空的茶杯,一个身穿满是蛀洞的睡袍的人坐在一张摇摇欲倒的桌子旁,想为他的打字机在乱纸堆中找个可以放置的地方。 他已经谢顶,青筋毕露,戴着眼镜,或者说,如果他仅有的那副眼镜不是总找不到的话,他就会戴着眼镜。如今是上午11点半,按照他的作息习惯,他早在两个钟头以前就开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学习锦言     
△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纱无穷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第七十二页△对自然的观察应该专注,思考应该深刻,实验则应该精确。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天才也不是寻常的。——狄德罗《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三百二十七页△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  相似文献   

13.
梅子 《新闻世界》2008,(5):17-18
画画对他来说是个意外。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儿,一边往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色彩,绿树红花就栩栩如生移植到纸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那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上一次,授课的地点在他家里,就在书房的窗前,他在那儿可以看到淡红色树叶从一棵小木槿上掉落下来。课在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每星期都有...  相似文献   

15.
商量     
她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嫁给他的.那时候,她是梳着两条麻花辫子的女学生,他是英俊的解放军营长.欲嫁未嫁时,他告诉她,乡下家里已经有一个老婆了,老婆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说,他们俩的事,要与老婆商量一下--老婆大他8岁,从小带他长大的.她很生气,哭了,像梨花沾雨.他哪受得了这个,连说算了算了,只寄了一纸解除婚约的证明回家.事情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秘诀     
我首次拜访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是在1945年11月7日。当时,他流亡22年后回到保加利亚才只几天。他坐在家里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旁,桌子的一头堆着报章杂志,上面摆着一份摊开的日报。报纸的各版上都有他用铅笔很  相似文献   

17.
1864年,17岁的匈牙利男孩约瑟夫·普利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国.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他年幼时家境小康,衣食无忧,但是,当他父亲心脏病去世以后,家里的生活就起了很大的变化.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这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所以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  相似文献   

18.
阿健 《出版参考》2010,(5):48-48
小时候,他家里实在太穷了,上中学之前,他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有时干脆打赤脚,从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尽管这样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但那一份无以言说的自卑,还是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相似文献   

19.
徐待立(1877-1968),中国无严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四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六年私塾.16岁时,徐特立辍学在家.一天,他乘船去衡山,见到了十余名同舟共渡的人一路上对船工态度蛮横.对此他极感不平,乃自诫日后若能科举及第,只任教官,不作欺压百姓之官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白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徐特立".从此,"特立独行,高洁白守"成为他的人生座右铭,激励他奋斗不懈,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20.
周知勇 《云南档案》2012,(10):33-33
<正>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晴在五印乡别乐古上社,有一位83岁的彝族老党员字廷芳,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按照计划,今天我们将到他家里走访。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他家门口。他的孙女迎出来,把我们带进他家整洁的院落,他和老伴安静地坐在火塘前,身边坐着的是失明的同样上了年纪的女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