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杰作。作者在创作这些文本时,或基于一定的背  相似文献   

3.
互文本理论是一种新近兴起的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其产生与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互文本内涵极其丰富,通常而言,互文本意味着一个文本与先前的书面或其他形式的文本有着多种联系,它包含了理解一个文本的所有要素,因此,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互文本理论经历了复杂、繁复的转变与演化,各派理论对其都有不同认识。西方互文理论发展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当代文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亚芹 《考试周刊》2014,(88):21-22
文本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藏,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文本的价值,优化文本资源,引领学生走近文本、亲近文本,潜心阅读文本,真正体悟文本的内涵,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胡定坤 《学语文》2011,(6):72-73
随着“文本细读”被引人到课程语境中。“文本细读”从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转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开始显现。有人提出了“文本细读异形化”的担忧.综观现实教学状况.出现了随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认文本确定性的倾向。或是在追求语言分析的科学化道路中,单纯为了分析文本而进入文本。陷入了一个局限于文本的极端。从文本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又要警惕陷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对诸多文化理论领域提出了挑战,“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正在为文化评论家们所关注和认可。“互文性”文本是不同文本间的组合。任何一个文本置于一个庞大的网络中,构成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引证参照体系,“互文性”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的、多向的、呈辐射状展开。“互文性”具有文本的“破坏美”、意蕴的“播撒美”、体系的“开放美”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阅读中对话主要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交流。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学习中,对话是学生与文本融合的过程。让学生对话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让他们融入作品,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增强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能力。语文文本阅读关键就是抓好几个对话:一、对话文本语义结构文本里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子,既指向文本的核心意义,又同时疏离于文本之外。文本阅读框架是支  相似文献   

9.
卡塔琳娜·赖斯将文本划分为4个类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操作文本、视听文本,这一理论基于赖斯的对等理论,她提出的对等是指文本层面的交际和对等。电影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电影字幕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的字幕虽然是以句子形式出现,但是仍然是在一个大的文本框架下进行,具有文本类型中的特点。在文本类型理论下,电影属于视听类文本,但是具有前几个文本的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文本类型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也叫"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1966年提出的。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看作一种文本特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参照物,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文本网络,构成一个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互文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于人的整体性。人是一个统一的单元,当人活动时,生理、心理、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在活动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语文教学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彼此联系着的有目标、有对象、有过程、有反馈的活动系统。就阅读教学而言,文本又是一个整体,其中有文本形式的整体、文本内容的整体和文本形象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存在着三个误区,它们都不符合对话精神。其一是不足的解释,它追寻作者、文本的原意,把作者视为阐释活动的唯一主角,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符号和阐释者也是阐释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二是过度的解释,它以文本的言说为核心,却没有以一个对话的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去聆听文本的言说,反而以错误的语言观扭曲了文本的意义言说,走到了文本的意义范围之外。其三是漠视文本的阐释,阐释者根本不去听取文本的言说,而只管一个人自说自道。  相似文献   

13.
刘志 《成才之路》2010,(2):82-83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文本具有意义的开放性。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意识对文本进行解释,而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视野、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等的不同,他们往往会解读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心境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文本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从《红楼梦》文本中截取一个片断,对其作系统描写、分析,可以揭示出文本的能指符号层、所指符号层的构造机制;并进一步指出,《红楼梦》文本多义模式的深层理据在于文本能指、所指符号的多种排列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怎么落实?而审美活动尤其是美文创作为此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操作方法。从文本阅读前的审美感知到文本解读时的审美评价,再到根据文本某个原理的美文创作实践,再回到文本阅读,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建构学生各自"五彩"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挖掘教材.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读出课文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教学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师生对文学文本阅读、意义阐释、理解深化、认识延伸和转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浓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练习中走近文本,在实践中读活文本。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就是一个经典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