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1,(9):14-25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杜辛  邓海云 《出版参考》2011,(21):30-31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认真回顾过去5年"走出去"工作的经验,分析成绩成因,查找问题诱因,思考改进的路径及对策,实在大有裨益。本文试通过分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十一五"走出去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为业界提供思考。"十一五"期间"走出去"情况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版贸的重点,已逐渐由过去引进为主转向以输出版权为主,开始重视向非华语地区和国家输出版权。  相似文献   

4.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石成城 《今传媒》2020,(2):61-65
基于对萨克斯·罗默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及相关影视文本的分析,本文阐释了该人物以何种方式与西方历史上所形成的"黄祸"概念相契合,并结合"黄祸"一词的产生、传播及具象化过程,探讨了近代西方的人种分类理论及帝国主义时期西方对于东方国家的文献记录等资料。如何在确立白人优越性的同时将东方他者化、神秘化、污名化,进而针对西方世界对异国文化存在的偏执妄想,分析流动而异质的傅满洲和中国城以何种方式对西方身份和帝国话语造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业的飞速发展,电视传播手段及传播观念的不断创新,使得电视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历了由纪实到栏目化;由电视谈话节目的迅速崛起到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的红红火火等,几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而电视的节目形态也从单一单调到丰富多样,电视传播视角由高高在上的俯视转为平视,电视传播模式由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这种巨大的变化正是电视传播理念不断嬗变的结果。其中平民化传播理念的张扬以及人文关怀的生活类节目的崛起,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平民化传播观念的张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文化重建的新时期,健…  相似文献   

7.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3年至今的10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政治经济效益和互联互通效果有目共睹,而其所蕴含的国际传播价值需要在反思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理念传承、实践创新和认知转型加以发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在凸显。“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发展范式的单向对外输出,而是基于“五通”的合作互利,也是基于“中和”的尊重共赢,更是团结“全球南方”的发展动能,在数字时代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国际传播秩序构建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在这一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和实践场域的驱动下,国际传播研究将有可能超越霸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在“将西方地方化”“将南方主体化”的前提下,为21世纪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建提供从理念规范到基础设施再到实践策略的系统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2016年年底,我国多城市持续雾霾。在防治雾霾工作中,公开政务信息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新媒体时代,政府政务信息传播出现了新形态和新格局,今日头条"头条号"的推出,4G引爆的微视传播,都为政务信息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三微一端"的传播范式正在形成。本文以中国气象局在本次雾霾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为例,探析新媒体时代政务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以提升政府政务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创新必须先打破"西方中心主义"限制,这既是传播学科属性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某些特质属性的要求。"区域"理论反对传播研究中的"中心——边缘"模式和普遍主义做法,坚持依据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结构性情境研究区域性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并尝试通过建构"区域化"的哲学假设、概念和解释模型,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或研究方法,这正是传播研究创新的一个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要克服传播研究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范式之争,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传播"。无论将传播视为传递信息、建构意义还是达成共识,都未能脱离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法范畴。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理解传播意涵的新视野:传播即对话,存在于"我——你"关系中,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面对学科日益"内卷化"的倾向,也许新的传播意涵能够给学科建设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系统论著,其"和"的存在维度表现为"天地之和"、"内心之和"、"伦理之和",是对古代以音乐、舞蹈等实施礼乐教化传统的延伸。"和"自身有一个从声和、音和、乐和到心和、人和和政和的演变过程,具有多方面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陈汝东 《今传媒》2014,(3):8-12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正>"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时代,往往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和存在依据,说明"自媒体"传播形态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重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格局被打破,并进入到"自媒体"传播形态之下。"自媒体"传播形态,即任意一个人或组织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互联网,通过新  相似文献   

18.
王鑫宏 《编辑之友》2015,(10):93-98
“轴心时代”是人类主要文明都经历过的关键变革时期.春秋到汉初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变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主流思想和传播媒介.思想的变革与书写媒介共同发展.作为思想传播的新载体,书写媒介加速旧时代礼乐思想的瓦解与转向,推动百家思想的融合,促进新思想的相对普及.书写媒介迎合变革时期的思想传播要求,给予了书写媒介对思想变革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景熹 《今传媒》2022,30(1):12-15
"一带一路"公共信息产品具有强交互属性、"沉浸"信息特征、"视觉"转向规律和"智能"呈现趋势,此外,还具有以视觉认知和视觉平衡为起点的"视觉范式"创新特色。大传媒APP应用平台在"一带一路"公共信息产品的内容生产策略上可分为注重"内容+细分+搜索"的专业化内容生产、注重"平台+社交+推荐"的嵌入式内容生产和注重"内容矩阵+融合表达"的融合式内容生产。  相似文献   

20.
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是国家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凸显专业特色,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着眼于新闻学专业,探讨凸显特色、以事成"势",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