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民俗特征传播民俗指的是"以口头、风俗、物质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方式流布的具有习俗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①审视西藏传统体育的传播方式,在其体育项目基本确立以后,它主要通过节日和与宗教结合使得传播具有规模化并不断系统、深入,即具有极大的传播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世界,"传播"这个词已成为我们社会存在的要素,被传播的信息构成了存在的语境,无论是村庄院落的日常生活,还是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阐释已经无法回避。通过信息传播在受众心目中产生的观念和想法的置换,是新的文化心理的培育和社会心理的发酵,使得信息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海洋意识本质上是个体、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在  相似文献   

3.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民俗特征传播民俗指的是"以口头、风俗、物质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方式流布的具有习俗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①审视西藏传统体育的传播方式,在其体育  相似文献   

4.
武小菲 《今传媒》2008,(2):64-65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民俗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俗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透过民俗我们可以最直接地发现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中国传播民俗的这种特质恰恰可以被应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使得广告文案更具有"中国特色",使目标消费者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进而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5.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李敬儒 《今传媒》2009,(12):112-113
一、民俗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民俗,而这些互不相同的民俗,又反过来成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地域民俗志的编写,不仅是地域文化再认识和再建构的要求,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也...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无文字时代或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是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这种世代相传、无形又强大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口述档案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关系密切,并由于二者众多的相似性,口述档案还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口述档案问题的提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创造的社会成果,是人类印记的总和,也是民族形成的核心要素。"传承"一词最初是民俗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人们分享知识信息,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传媒产业的蓝海.网络中用户生成的有声读物大量涌现,产品形态和传播模式呈现新情况、新特征.本文结合社会化媒体语境,对有声读物的内涵和形态进行解析,依据传播过程四要素,提出UACR传播模式,并探讨有声读物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组织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诉求的是:通过对组织结构、成员互动、组织内传播体系等要素的考察和分析,实现组织高效率的运转.因此,组织传播研究内生性地含有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这是组织传播研究的重要特征.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横行的今天,资本势力空前强大,跨国垄断的商业性集团也日益成为比肩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国际行为主体,其影响力已深入全球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微博以140字以内的语言传播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所具有的手机绑定、低门槛、简单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着语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在微博语境下,语言传播经历着传播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碎片化累积与整理过程,形成一场从小众发声到大众共鸣的集体语言狂欢,具有传播主体的精英化与草根性并存、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以及传播形式的娱乐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何震 《东南传播》2013,(7):48-51
传播学视域下的微博反腐现象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有着独特的离合式传播、偏执传播、交互式传播等信息传播模式.舆论是微博反腐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它受信息传播模式的重要影响,使得这种中国式新型反腐得以惊雷阵阵.  相似文献   

15.
概念解析民俗传播。传播学中的"传播"侧重横向的交流、交往,民俗学中的"传播"侧重纵向的传承,民俗传播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民俗传播学中的"传播"应该是既有纵向的传承又有横向的交流、交往,所以民俗传播,就是指民俗的传承和交流。因为民俗有世代相袭的特点,而这就是民俗传播的一种方式,即传承,而民俗的传承又是一个动态的  相似文献   

16.
“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芙蓉 《今传媒》2012,(1):89-91
以现在流行的网络传播现象"微"为出发点,对网络微传播过程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主要从它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对象切入逐一研究分析,概括出每一个构成要素中"微"的含义、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最后从浅层面上总结了微传播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以及整个"社会传播体系"所形成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受众:是受者也是传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传媒观察》2003,(3):47-48
网络媒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冲入传媒圈,时至今日,对于网络媒体的特点,人们已经基本达到共识,诸如时效性、信息容量大、多媒体、交互性等。其中,“交互性”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被认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受众可以自由地、主动地获取信息,摆脱了在传播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二是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局面,原来意义上的受众现在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平等,使双向传播成为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沟通不断深入。但在文化融合、科技进步、新媒介涌现的背后,也正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探讨了当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构建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模式,以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无文字族群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一般通过族群内的口述史、图像史以及相关仪式、民俗等进行表达。在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动作或图像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形成我们现在称为神话、传说、古歌、史诗、谣谚以及以象征性物像、图像和仪式等为基本内容的无形文化遗产。从苗、汉两大族群对万物起源、黄帝和蚩尤、主流史及口述史图像史有不同认知和不同表述,可见,服饰及其图纹在无文字民族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写本",它们具有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表述方式,可以和古籍、口述史等形成互文、互补和互证的关系,是主流史之外不应忽视的一种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信息传播已经构成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信息传播提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基本条件。但长期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从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这一视角来认识信息传播,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