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烛照篇》第一章“写在卷首”王立道【西宁】历来的传记,多写伟人、名人、奇人、能人,不论是好人、坏人都能风传一时,甚至传之永久。《拿破仑传》、《希特勒传》、《蒋介石传》至今还一版再版。不过我以为,传记,总得记一些美好的东西,伟大的创造,高尚的品德,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好人     
小孩子看电视,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3.
耿银平 《声屏世界》2013,(10):72-72
9月22日《京华时报》报道,《人民日报》就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发表评论称,剧中宣扬一种比坏心理,好人只能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种价值观不能宣扬。对此,在新浪网以“《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有9万多网民参与,其中53.9%的网民认为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甄嬛传》鼓励以恶制恶,败坏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三月十三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许文强何许人也?——小议“上海滩”(作者黄幼帆)》的文章。该文是围绕“许文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议论的。看了文章内容,才知道文不对题,误用了文言词句“何许人也”。因为作为文言实词的“许”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答应、允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西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首次大张旗鼓反腐败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团拜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这把火烧得及时,好人兴高采烈,坏人胆战心惊。隔了3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这篇文章主要谈领导,谈“领导负责,亲自  相似文献   

6.
网上恶搞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太出格4月下旬以来,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的两部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继3月份有人声称要拍摄《雷锋初恋的女友》之后,对“红色经典”的再一次恶搞。与前一阵子网民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用以调侃商业娱乐片《无极》不同的是,网民“胡倒戈”这一次把恶作剧之手伸向了“红色经典”影片。而且,有迹象表明,对“红色经典”的这种恶搞正有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升级的趋势。如果说把雷锋与一位女同志的正常书信交往硬往“姐弟恋”上拉,只能让人感到无聊可笑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7.
江青的游戏规则是,世界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拥护她的就是好人,反对她的就是坏人。在六十年代,这位身着漂亮风衣,眼里总是闪烁着异常兴奋光芒的女人,时刻不曾忘记自己手中握着的王牌,“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主席身体非常健康,他要我向你们问好”!  相似文献   

8.
夜读夏衍同志的《悼念田汉同志》(见《收获》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为尊者讳”的问题。写道:“中国古来就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说法,也许由于这个原故,现在传开了‘在批判会上无好人,在追悼会上无坏人’的说法。也许也就是由于这个原故,在我们中国的文苑中,有短  相似文献   

9.
读范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应该补充的是: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要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了。你觉得了解了,其实并不了解;你觉得看透了,其实未曾看透;你认为伟大的,其实未必伟大;你看似平庸的,或许品质非凡。肯定了的又会否定;否定了的重又得到肯定。一生可以读完许多书,却很难读完一个人。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提出的问题只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尧舜还是桀纣”。其实,这远远不能描述人物的丰富内涵。且不说“好人”“坏人”的分野标准各异,就是“尧舜”“桀纣”,又何尝可以将天下之善恶尽归焉。这回想说范仲淹,这是我始终钦佩的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10.
《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形态是在《东方时空》开播两个月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生活空间》的定位类似于《为您服务》栏目,主要是教给观众一些生活常识。这在当时属于前卫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显得极不协调。为了扭转这一现状,节目组人员喊出了“填补中国电视空白,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13号,并决定尝试把镜头转向普通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想法一出笼,便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与首肯。于是,《生活空间》开始以拍摄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形态”在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11.
人们关注的第3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于2月14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评选揭晓。美国黑星图片社摄影师戴维·特恩利在海湾战争期间拍摄的照片《一个美国士兵在他朋友的尸体旁流泪》,获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美国《费城问询报》记者阿普里尔·索尔拍摄的《一个婴儿变成了5个》获“布达佩斯年度奖”;获得“奥斯卡·巴纳克奖”的作品是《科威  相似文献   

12.
高燕 《新闻通讯》2014,(2):62-62
这些年来,《张家港日报》挖掘采写了不少“好人”,为张家港提供了生动的公民道德样本。特别是近三年,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好人”与读者见面,在这些“好人”中,有10人登上了“中国好人榜”。每一位“中国好人”的背后,都有一部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暴力可餐     
小时候,在父母手臂的起落之间,知道了挨打的滋味,也知道了抢小朋友玩具是不对的。 后来,看电视、电影中的人打仗,知道好人先是被坏人欺负,但最后被打死的肯定是坏人。 再后来,不断发育的身体促使自己在现实中寻找坏人——有的人就是欠揍!可交锋的结果是好人总要吃亏,坏人倒耀武扬威。这时才觉得拳头的作用实在有限。 于是在书本里寻求战胜他人的文明办法,结果一学就是十几年。脑子清楚了,视  相似文献   

14.
长江 《现代传播》2004,(2):119-120
《新闻调查》能不能“灰”一点?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对“生活原生态”的观照能不能再多一些主动?可以说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一出现,我马上就意识到它迟早会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命题,为什么这样说?二三十年前,中国还没有什么受众研究。人们看电影或听故事,首先想知道的就是电影或故事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时候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泾渭分明:黑白不容颠倒,良莠不许混淆。人们绝对不愿意相信雷锋也可能喜欢漂亮的姑娘,绝对不能答应欧阳海在拦惊马牺牲后宣传干事竟会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些私利的追逐。可是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5.
全景摄影及“四方环视全景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景照片.英文是PANORAMIC PHOTO或PANORAMA,通常是指符合人的双眼正常有效视角(大约水平90度,垂直70度)或包括双眼余光视角(大约水平180度,垂直90度)以上.乃至360度完整场景范围拍摄的照片。传统的光学摄影全景照片.是把90度至360度的场景全部展现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把一个场景的前后左右一览无余地推到观者的眼前,更有所谓“完整”全景.甚至将头顶和脚底都“入画”了。在这种情况下.画面的透视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形:所有的“水平线条”都变成了弧形,矩形变成了“枣核”形。在拍摄…  相似文献   

16.
梁峰  徐青 《新闻前哨》2006,(11):45-46
最近几年,解放初拍摄的红色经典电影纷纷被改编或重拍,先是《林海雪源》,接着是《小兵张嘎》、《红旗谱》、《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闪闪的红星》等一系列当年的红色经典剧。这些电视剧把我们带回了建国前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让人们记忆起那段革命的难忘时光。但当我们研究其中的一些改编剧时,就会发现失望远比满意的多。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的空间。为此,拟从政治环境、市场需要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来阐述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得到一个结论:好人坏人的主要区别是,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例如他不能说谎造谣,不能设计害人,不能拉帮结派,不能吹牛冒泡。他们做事是有底线的;而坏人的特点是无所不为,叫做不择手段,叫做五毒俱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江苏扬州在全市开展“学习扬州好人、争做扬州好人”活动,激发崇德向善的城市基因,一位好人带出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引领满城春风,形成中央文明办点赞的“扬州好人森林效应”。郑翔、李树干、周忠燕、周维忠等一大批“扬州好人”被本地主流媒体报道后声名远播。央视摄制组曾五下扬州,专题拍摄近30位“扬州好人”的故事,登上过“新闻联播”“向幸福出发”等多个知名栏目;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参与过“中国野生动物”系列片的前期拍摄,这部6集系列片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野生动物片,它的完成是大家边学习摸索边“拍摄制作的。其中,我对《白鹤》、《黄山猴》、《青海野生动物》、《白唇鹿》这4集的拍摄印象颇深。此外,我还参加过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片的拍摄。现把几点体会记录下来,以供将来拍摄野生动物的同行参考。一、合理地隐蔽隐蔽是拍摄野生动物最基本的方法。隐蔽有两种,一种是绝对隐蔽——人和设备都不露痕迹,一种是相对隐蔽──部分装备暴露在外。我们在鄱阳湖拍白鹤时用的就是绝对隐蔽。鸟类是一种机警的动物,…  相似文献   

20.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