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浅谈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北宋,完备于元明。明清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剧种繁多,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怀梆。怀梆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3.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隶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河北等区域,也是构成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也力求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感。本论文主要以二人台艺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二人台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也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是对于戏曲艺术本身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戏曲课程建设、戏曲社团建设、当地戏曲资源利用等方面,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推进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新星 《快乐阅读》2011,(25):63-65
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泉州古代戏曲艺术主要有5大剧种,即南音、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和打城戏.前3种系宋元以前的古老剧种,其源与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晋人南渡”至隋唐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和两宋时期的3个历史阶段;后两种属创新剧种,是明清时期泉州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泉州戏曲艺术的源与流,是随着泉州文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在不断的互动、促进和包容中而得以不断地完善、成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丰富的戏曲资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何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随着《艺术课程标准》出台,笔者将戏曲与艺术课程相结合,让古老的戏曲走进新犁的高中艺术课堂。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戏曲类艺术逐渐被引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很多高校专门设置了非遗专业,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更是为了将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在组织戏曲类艺术的教学活动时,必然会遇到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工作。本文以二人台表演作为案例,在对戏曲类艺术在高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戏曲类艺术更好的在高校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9.
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戏曲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就黄梅戏而言,其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师徒授艺到科班剧社传习,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传承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规模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性,其教育发展态势呈现出由单纯的技艺传授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由台前到幕后,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三种主要转变。正确认识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科学把握地方戏曲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时代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或进一步完善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加强戏曲艺术在我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中都占有极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艺术的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现在抓起,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戏曲艺术走进高校音乐课堂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地方戏曲艺术是本土民族文化的瑰宝,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戏剧文学则具有"天然思政"的优势.本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当下时代的特殊性,阐述地方戏曲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戏曲课程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戏曲剧种多达317个.众多的戏曲剧种之所以类聚而分之,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熔诗、歌、舞、画于一炉"的共性;同时,又因为它们各具不同的色泽芬芳而呈现出形态迥异的个性,从而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艺术土壤之中.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我认为之所以称"拉魂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本剧种演唱的腔调动听迷人,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这当然是一种过誉之词,不必细论;另一方面是唱腔曲调令人着迷,也能产生"拉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豫剧是我国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我们中国千年戏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豫剧艺术同时也代表着中原文化精神。豫剧充满了民族特色与艺术品格。本文通过分析豫剧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对豫剧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莎莎 《文教资料》2009,(6):235-236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关注,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进行心理学建构也是非常紧迫和有其现实意义的.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教育对象和途径的深刻剖析,阐述了高校艺术教育中心理学建构的重要性和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戏曲谚语总结并保存了大量戏曲艺术经验,记录了观众的戏曲接受心理和戏曲观、反映了云南戏曲的演出习俗,具有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云南戏曲的内容主要由戏曲艺术经验总结、表演习俗、观众评论组成,特别在戏曲谚语中表现出以德为先、惩恶劝善、情为主导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部简化了的云南戏曲史,对研究中原主流戏曲文化对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演变、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怀梆艺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梆艺术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体系。文章就前人对怀梆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试图从中找出拓展怀梆研究的新视野、新方向,为抢救濒危剧种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戏曲进课堂”活动是近年为教育界和民俗学界所关注的话题,虽然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但由于生成背景与学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紧扣,所以格外凸显出两者交融后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首先,它让两大泾渭分明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产生了融合的契机;其次,以传统戏曲作为特定的艺术教育普及载体,不仅着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也借此强化了本土戏曲艺术的永续发展;此外,它一改传统不人道的教育陋习,体现了以“儿童”为学习本位的进步精神,这在以往是不曾出现过的,故将之视为一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教育的“新范型”实不为过.“新范型”同时也是“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果,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并能引发后续的学习扩散效应.因此对“新范型”的研究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透过不同地区和剧种之间的相互比较,则更能彰显其特定的教育作用及各有所长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稀见戏曲剧种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概述了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研究的三个维度:"本体研究"生态研究"和"文化研究",既有对戏曲本体的精细考证和艺术审美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田野考察和对策研究,还有对作为"生活文本"的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活性特征和文化意义的凸显.对安徽稀见戏曲剧种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安徽戏曲文化的知识版图,也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合适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