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文,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煮”中得法、“煮”中怡情、“煮”中显能,“煮”活了《荷花》。  相似文献   

2.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3.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1):29-32
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深深折服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于老师给学生的读书方法——“煮书”,让我耳目一新。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他说,“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老师曾说:‘煮书'就是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诵读,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借《推敲》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让学生学会煮书的阅读方法,确立煮书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活动背景分析 在学校给的每周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上,有些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里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有些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鲁迅的《呐喊》等名著,而笔者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指导学生设立小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要在汇报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于永正老师曾说:"‘煮书’就是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诵读,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借《推敲》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让学生学会"煮书"的阅读方法,确立"煮书"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冶秋先生“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相似文献   

8.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儒林外史》人物众多,故事繁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所取舍,分阶段找准切入点,步步推进深入阅读:第一阶段,导读激发兴趣,让学生“要读”;第二阶段,设计任务单,让学生“深读”;第三阶段,专题探讨,让学生“会读”.导读课前,笔者制作了阅读学情调查表,摸清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紧扣“讽刺小说的阅读”这一点,利用教材中的“导读”信息,整合有效资源,以六张邮票为切入口组织导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  相似文献   

11.
曾刊于1985年6月《人民文学》的小说《百合花》,谁读了谁说好。作者是著名作家茹志鹃,她别的一些小说也脍炙人口,令人爱不忍释。她小说之所以写得好,得益于读书功夫深,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茹志鹃的书室里,挂则条幅,赫然写着"煮书"二字,道出了她读书的情怀与方法。"煮书"靠的是"火候"。需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持久的毅力,用心读,下工夫读,要读到家,品出"味道"。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魏巍的《我的老师》语言质朴无华,描写别具情味,感情真挚炽烈,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篇佳文。教学此文,我采用“读练课”这种课型,引导学生在读中练,在练中读,在读练中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创新思维,在渎练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读练中领悟怀念老师的那份真挚的深情。  相似文献   

14.
阅读任务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借助阅读任务,不仅让学生会读、读懂整本书,还可以帮助学生读透整本书。现以《朝花夕拾》为例,谈谈阅读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5.
要读整本书的说法是由叶圣陶在20个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主张“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版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有着明确的表述: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把情感融入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个性阳光发展,提高学生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书中人物遇到的问题,分析其情感表现,结合自我认知及生活经验,把书本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得出更妥当的处理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情感认知、表达能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范丽华 《广西教育》2014,(41):55-5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还应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下面是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两位教师执教《荷花》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笔者主要就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阅读。一个学期里,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中的知识之外,又读了相配套的七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阅读量大大增加。除了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还与学生一起阅读整本的书。假期是孩子们读课外书的最好时节。寒假里,我给学生推荐的一本好书是《三国演义》。我要求学生先自读或与家长共读,再与家长聊三国。开学后,全班再次共读。为让课外阅读落地开花,我组织了三次活动,反复"煮一煮"这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8.
《书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单元,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书”精心设计了——“说书”、“借书”、“读书”、“分书”、“读名著”、“赠书”等一系列有效活动,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知识”,品味“精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煮书     
请你阅读阅读级别:★★★★题目设计:姚来祥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的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  相似文献   

20.
范虹剑 《广西教育》2013,(41):54-55
【背景分析】 “阅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看并领会其内容。笔者通过《广玉兰》一课的教学实践感受到,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细细品味语言,享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