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篇 倘若,你曾亲眼目睹过武警森林部队的官兵在火场上与恶魔般森林大火拚搏厮杀的场景,我想,你一定会为之动容,那样的场景惊心动魄、悲壮惨烈。这是一个以森林火灾为作战对象,经年累月,甚至是每天都要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和平年代里,以其博大的胸怀,无私无畏地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约翰和汤姆是小城里两位喜欢开玩笑的亿万富翁,这一天他们又开起了玩笑。约翰对汤姆说:"你信不信,我能让小城里绝大多数人在几天内都变成驼背。"  相似文献   

3.
七星子     
钟礼 《生态文化》2002,(1):29-31
在我的故乡,分别流淌着松花江、鸭绿江水,还有许许多多的河流支汊纵横其间。那里还有树繁叶茂的原始森林,森林涵养了水源,水又滋润着黑油油的土地。山间林旁都有河水奔流,泉水喷涌,溪水潺潺。如此林茂水美的地方,动植物资源自然也就十分地丰厚。  相似文献   

4.
在群峦叠蟑、碧波万顷的大森林里,有一幢黄墙红瓦的俄式小木屋,依山傍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时而有人出入,时而有马嘶鸣,时而有鸟儿飞过,远远看去就如同一幅西洋油画,静谧而精美。您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森林旅游去处吧?听我告诉您,这是一个叫做“吉落部”的森林警察外站,三十年前我就曾工作生活在那里。那里撒下过我青春的汗水,播种过我理想的种子,我把“吉落部”外站看做是我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出发之地。  相似文献   

5.
常莉 《生态文化》2005,(1):20-24
大兴安岭一望无际的森林从我眼前掠过。从加格达奇开始、五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在森林里穿行,除了树还是树,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乏味,眼前的绿色让人兴奋,让人充满惊喜,这是中国的森林,这么一大片森林,何止是一眼望不到边能形容的,八月是一个好季节,绿树如海,波涛向天际。漂亮!壮观!在我们兴奋的,喜形于色的赞叹声里,同行的唯一一个大兴安岭人朱宏平均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桂华 《生态文化》2004,(4):38-39
我爱树,我爱绿色,我爱森林,我曾想象如果世上没有树,没有森林,没有绿色,那么这个世界将成为怎样的世界呢?人类还能活下去吗?即使勉强生存,世界将变成何等地荒凉与枯萎啊!  相似文献   

7.
时光的脚步,渐行渐远,似乎少年时的记忆,有的已不再那样清晰,但有的却深深地镶嵌在脑海里,永远也不会抹去. 还记得,在我童年向少年过渡时期,家,也从森林的外缘,迁入更深的原始密林里——一个新开辟的林场.举目四望,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树林,一条长长的有河的山谷,掩藏在大森林的怀抱里.这个定名为前川的林场,另还有一个较早形成的自然屯,就都坐落在这条山谷中. 林场的小学校建在村屯和林场交接处的河边上.每逢夏季,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河边上玩耍.河边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天然好去处,静静的河水,悠悠地一直向下游流淌.  相似文献   

8.
我爱塞罕坝     
增一分则嫌长,减一分则嫌短,赢一分则嫌肥,亏一分则嫌瘦。是谁这样形容过美人儿呢?我忘记了。但是我感觉用这些话形容塞罕坝却非常合适。我第一次走上塞罕坝的时候正是七月,华北平原上天气热得像下火,可是塞罕坝凉爽得却像晚秋。凉风习习,神清气爽,站在林中,随便地吸一口气都感觉甜甜的。刚才还闷热难耐呢,待到上了坝上,马上就凉快了。眼前,蓝天白云干净得如同洗过,花草水灵而又艳丽;最让人惊叹的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树林和草原,满眼都是翠绿、是新鲜,让人满心都爱慕。塞罕坝的山美水美,美在她富有生气。她有上百万亩的森林,但并不缺少漫漫的草甸。全不像有些山地,只有森林的葱郁,而没有草地的辽阔。也不像西北的戈壁和沙漠,虽有无边的辽阔,但又缺少林草的装点。塞罕坝的山丘有优美的曲线,舒展而又圆滑,能让人想到女人丰腴的身体;塞罕坝的水又蓝又亮,俊俏得像山里少女的眼睛。塞罕坝的山水给人的感觉大气,庄重。她因为富有层次而生动,又因辽阔苍茫而深邃。我说得不一定准确,在塞罕坝,连那飘在空中的云彩也很遂人的心愿。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多次去那里以后发现了她们的奇特之处,那就是随着季节的变换她们有“干”或“湿”的不同形态,很招人喜爱。在我的感觉里,南...  相似文献   

9.
林少波 《职业圈》2014,(13):118-118
经常有年轻的朋友给我微博私信咨询。 前阵子有个女生私信我,诉说了烦恼:明年毕业,但不喜欢本行业外贸,想从事美容业学习美容技能和中医养生。可是呢,又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会面临生存问题,想追寻自己喜欢的但又怕束缚。因为她看美容行业报道说,美容师很难找到结婚对象,因为工作时间和面对的人大部分是女性。她说她害怕我在《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2》里提到的“职场黑暗期”,怕熬不过去就又面临结婚,不想晚婚被剩。  相似文献   

10.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11.
正实习期18岁生日那天,学校通知我到大森林里的施工连队实习3个月。我在技校学的是汽车驾驶,实习是毕业前的必修课,汽车驾驶,不摸方向盘咋行?那时,大兴安岭筑路总队还没黄,事业正红火着。下面几个工程处管着几十个施工连队,除冬季外,常年都在深山里筑路,现在沿用的很多山路都出自他们的手。学校把70多名将要毕业的学生化整为  相似文献   

12.
徐彧 《文化交流》2010,(6):18-20
我与何斌是多年的朋友,又是书友。印象中的何斌为人憨厚、风趣、开朗,见到笑呵呵的他,总要天南海北地扯上一通。何斌有收藏的“癖好”,不仅有收藏古玩字画的爱好,50多岁的人还喜欢拣石头。  相似文献   

13.
柳佳 《生态文化》2009,(2):21-24
我的家乡在大海边上,我在海边生却没有在海边长,伴我成长的是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父母带我们离开大海迁居到森林时,我只有两岁。虽然大海的波涛伴随了我几百个日日夜夜,虽然我枕着大海的涛声完成了襁褓中的睡眠,但我还是没来得及把大海储存在大脑中那个叫作“记忆”的盒子里,因为那时,我“记忆”的盒子尚未YF启,还处于懵懂无知之中。我虽然不记得海的模样,也不记得浪涛拍击海岸的声响,却在以后的日月里伴着林涛把森林一点儿一点儿牢牢地刻在了心里,装满了记忆的盒子。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名技校毕业的电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就靠四处上门给人修点小东西生活,基本处于失业状态。父母劝他改行做点别的,但他从心里喜欢这个职业,喜欢到每天都要将自己心爱的小工具擦得亮堂堂的,然后挂在腰里。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植物的海洋,森林里有无数宝藏,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森林里也有一些很奇怪的树,这些树中有的能“吃”人。  相似文献   

16.
我,惊叹大森林的丰富 在森林里探求时间的永恒 在森林里采集风浪的艰辛 森林,是艺术家和哲人的殿堂 森林,是人类世代传袭繁衍的根——题记  相似文献   

17.
冯超 《生态文化》2009,(4):39-41
走进森林,森林里深邃而宁静,偶尔会有一声鸟啼,偶尔会有几声虫吟,偶尔也会有野鸡或野兔悠然跳起,又倏地消失,搅动着静的森林动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我应该算是个性情中人,做事总是情之所至。 我喜欢生活、喜欢与人交往,还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并会对任何事产生好奇。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对生活题材的书特别感兴趣,自然也就对此变得很敏感。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说它有生命,不仅是因为城市里有人居住,还因为城市里有树、有森林。常言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它浅显地道明了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深刻地揭示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修复自然的必要与必然。世界  相似文献   

20.
走进森林我喜欢独自一人漫步森林的黄昏看浓浓的绿色铺向天边看夕阳在树叶上写下最后的音符看落日如何在天际煮炼云团看云彩和绿叶怎样搅成一片灿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