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既在于粗略之"阅",也在于精细之"读",更在于精准之"评"。这是语文阅读课堂培植文本阅读吸引力、提升文本阅读组织力的重要依托。选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实践引导学生品读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多元视角来安排品读教学,鼓励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情感温度,在诵读中理解情感深度,在品评中感悟文本内涵,在读写中培育品鉴素养,进而提升个体的品读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强调了“品读感悟”。但是,到底什么是“品读感悟”呢?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感悟、交流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途径,而品读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条。因为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高效对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自我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学生要想真正的理解文意,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悟,通过"感悟"才能深入理解,才能品读出文章的妙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言语能力。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6.
巫小锋 《新教师》2022,(1):43-44
大语文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之美的基础上,融入生活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与创新,在以学引思中推进学生学思结合、读写结合,在手脑并用中融合生活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的阅读融入大自然和优秀文化的大世界中去,让学生在展个性、尚自然的阅读中,品读文本精华,累积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以课例《鸟的天堂》中的四个片段,阐述语文课堂中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促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读思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感悟;读写结合,将感悟倾注于笔端,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孟佳仪 《生活教育》2013,(10):80-81
"阅读反思"就是反思性阅读行为,它强调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自身阅读过程及自我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以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注重在多元质疑、个性品读和辩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9.
黄丽 《黑河教育》2013,(10):36-36
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领会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给予学生自由、轻松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沐浴书香,体验到阅读带给他们心灵的滋养,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读书引导,通过读思结合,以辩促思,对比探究,品读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会。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为媒,以读为本,入情品读,探究感悟,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以教师个人的独特体验与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是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运用巧妙的对话策略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并受到  相似文献   

12.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指导学生"读""品""悟"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可以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精彩的亮点,通过揣摩文字、品味语言,从而领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构筑起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引导学生感悟引导学生感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 ,激活思维 ,形成独特感觉。如教学《暮江吟》时 ,引导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以简约为理念,以扎实的读写训练为手段,追求干净、丰满的教学境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初读感知——细读探究——品读感悟";以"作者对母亲的称呼"为主问题;通过扎实的读写思训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品读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教学重  相似文献   

15.
在探究性阅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在探究性阅读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在进行广泛的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与延展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语言,通过欣赏、品读、感悟、背诵等多种言语实践,领略文字独特的魅力,感受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呈现不同的教师在课文《穷人》片段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到语言中理解、感悟、品读,从而达到言与文的融合和共生。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想 <天桥>选自<初中语文同步阅读>七年级上册,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小说,高尚而无私的母爱流淌在字里行间.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母爱的价值,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以及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为"检查预习一自学指导一交流展示一重点品读一当堂训练"等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进行体验、感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的课型为学法指导课.  相似文献   

19.
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怎样引导学生文本阅读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呢?笔者认为有“三大法宝”可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一、引导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意识的萌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有利于萌发写作的个性意识。1.给学生以自由选择读物的空间。青少年课外读物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