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社会化范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全新语言研究视角。这一范式摆脱了传统语言研究过度偏重心理认知的束缚,探讨了语言学习中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从语境、认知和身份三个方面探讨语言习得的社会化过程。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二语习得研究也开始受到语言社会化范式的影响,开辟出新的学术空间。从语境、认知和习得者身份三方面将语言社会化范式引入二语习得研究具有创新意义,推进了二语习得研究社会化转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途径,是在社会和认知的基础上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主张将内在机制与外在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习得和研究第二语言。其基本原理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社会需求关系系统,而语言是人在这关系系统中认知活动的结果和交际活动的工具。因此,外在的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习得第二语言。文章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范畴阐释外在的社会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秀银 《考试周刊》2009,(9):121-122
自从二语习得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以来,其研究主要致力于描述,然后解释二语学习过程的尝试性。二语习得过程几乎被一致认为是知识内化的认知过程。在认知主义统治了二语习得界二十多年之后,一股新鲜的血液——社会文化视角渐渐流入这一领域,并逐步在与传统视角的激烈碰撞中成长。  相似文献   

4.
认知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为二语习得提供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依据。该文围绕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从发酵理论、顿悟论和认知理论等方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理论进行简要述评,探索从“语言学习”到“语言习得”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5.
二语习得研究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认知和社会两大研究范式,它们在语言观、学习观、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两大范式从不同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可以互为补充。本文结合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了从社会文化视角进行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理据,并指出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和微变化方法契合了社会文化理论的特点,是对传统方法的拓展,从宏微观视角,结合动静态描写对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完善二语习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更春  温丽 《海外英语》2014,(8):249-250
此文简要回顾了国外二语习得领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Preston关于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模型。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社会情境、语言语境和时间因素对二语习得认知过程影响的方式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凯 《考试研究》2014,(5):91-94
《二语习得书面纠错反馈与写作》一书从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书面纠错反馈对二语写作和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该书以平行互补结构综括分析了二语习得纠错反馈研究(包括口头和书面)以及二语课堂写作纠错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西方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外国语言习得研究的核心,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儿童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复杂的发音方式、语法规则和庞大的词汇量,这引发了诸多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而儿童学前认知心理取向的二语习得理论探微路式则视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教育语言学心理认知理论不仅适用于母语习得的研究,也适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的文化障碍现象,对二语习得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中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兴趣加深,研究者们对认知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主流传统提出挑战,认为语言和习得不应仅被视为认知和个体现象,不应无视其社会性。本文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对二语习得、学习和使用的贡献,并从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相对论三方面探讨了语境和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丽娜  陈红平 《考试周刊》2010,(41):102-103
注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二语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本文把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理论引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通过介绍注意理论.阐释注意理论如何在二语词汇习得中起作用.最后提出注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策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