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毓生认为《在酒楼上》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本文反驳此观点,认为《在酒楼上》的文本内在张力乃鲁迅有意为之。其深意在于:鲁迅在小说中以西方线性史观批评中国传统循环史观,又以斗争型人格批判妥协型人格,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成功完成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批判及对新史观并新人格类型的弘扬。鲁迅这些观念受尼采等影响,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尼采为了改善人类,“刺取进化之说,别说超人”。鲁迅的“立人”是舍弃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宗教与幻想之臭味”,而吸取了它的“进化”的合理内核的、与文化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现实的人的进化。鲁迅“立人”的本质内涵是争取人的权利与地位。这是外来的现代观念,尼采的相关思想也是“立人”思想资源之一。鲁迅的“立人”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先声,与尼采相关思想属于同一思想谱系。在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中,尼采对德国国民精神的批判是一面用来借鉴的镜子。  相似文献   

3.
鲁迅早期“个人思想”的缘起及其东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中国最具深度和个性的现代启蒙思想者,其思想与中国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而此一类型的转型在与中国文化具有相近性的东亚诸国也同样发生过,甚至可以说,今日东亚社会正是这一转型的结果。那么,思考中国国别问题的鲁迅也就自然具有东亚价值。鲁迅留日时期的"个人思想"建构,缘起于他对"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的焦虑,以西方现代个体生存哲学家为精神资源展开思考,完成了与梁启超等人的"精神告别",这是中国思想朝向现代的奋力一跃。鲁迅这一"个人思想"对于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新东亚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鲁迅在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上的特点,论证儒家传统文化和尼采思想对鲁迅的影响,以揭示他翻译选材和“直译”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呐喊》和《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两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迈入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深刻观察。同时,作品也展示了鲁迅自身在重大的现代社会变革面前复杂的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和切身感受。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鲁迅作为思想先驱者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感受到了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先进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悲剧性对立,又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社会传统思想与从小置身于其中的自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上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其具体作品而言,以觉醒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等篇既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考察与探索,也熔铸着鲁迅所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驱者内心深处无比沉重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和鲁迅都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20世纪初期那个时代,有着相似的由盛到衰的家世和只身闯荡的经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代都同样接受过中国传统化教育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又都企图从西方明中寻求中国化的出路,但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个性和人生观的差异,他们对时代作出了不同的反响,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化走向:王国维由康德走向叔本华,又在对叔本华的怀疑和对哲学的厌弃情绪中沉入诗学与史学的研究,最终在“国学”的象牙塔中自我封闭乃至毁灭,而鲁迅则由进化论走向尼采,又在对尼采的逐渐离弃中走向马克思主义。通过将个体融入社会的战斗历程,鲁迅的世界不断拓宽,并扫荡了彷徨和苦闷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散文很好地表达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其内在基本线索就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对孩子天性、个性、创造性的扼抑,呼吁现代教育把孩子看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完全的人".鲁迅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早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其他主要作家一样,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坏传统”采取了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毫无疑问,他是中国传统的最有影响、也最有战斗力的批判家之一。他曾经告诫青年人要“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是因为担心他们会受到旧文化的毒害。但是,他本人,甚至在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是个人永远不被发现。鲁迅从西方文化中将个性主义引入中国,他终生是一个坚定的个性主义者,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其个体生命的践履上体现出鲜明的尼采式精神气质,同时,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也向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和表达尼采式的文化观念,来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人格.鲁迅对“狂人”在信仰上的执着性和专注性的性格刻画,点点滴滴都针对着中国国民信仰的缺失与弱点,不仅体现出了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殷切期盼,而且也体现出了其对国民信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8.
深受五四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柔石,凭借其过人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乡村审察视角,创作出乡土文学经典之作《为奴隶的母亲》,将20世纪20年代以浙东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凄凉的社会现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国民性批判思想传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发掘,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鲁迅以激进的反传统姿态为人所知。但在与传统相周旋的过程中,他更多的是批判儒家与道家学说,而对于墨家学说则做了较多的肯定。他极为赞赏墨家学说的苦行救世与行侠仗义,并以为它们是现代人可以直接藉取的积极资源。与此同时,鲁迅也以自身在现实实践中“反抗绝望”的韧性战斗精神,实现了他对于墨家学说的遥远回应。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