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希华 《军事记者》2011,(11):62-62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姑妄言》的发现过程,阐明了《姑妄言》的价值及成就,并在前人“四大奇书”基础上,提出“六大奇书”说,认为《姑妄言》可与《红楼梦》一起进入“奇书”之列,构成我国古典文学的“六大奇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李正民我国14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间,即元末明初至明朝中叶,出现了四部举世闻名、风格各异、具有开创意义的长篇小说,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四大奇书”。这个提法出自晚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一书,历来被列为禁书,社会上很少流传,整理研究者寥寥。近年来有《金瓶梅词话》删节本再版,印数较多,读者面逐渐增广,却因书中有许多词语不见于常用语汇,一般读者不易全部读懂。因此,为之作注者有之,为之撰写专书词典者有之。尽管如此,但总觉还是有些不能完全令人满足的地方。其中除去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不尽确当之外,还有不少词语本非《金  相似文献   

5.
陈燕 《大观周刊》2012,(35):16-17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此书一出,争议之声从未消弭,直至今日,对它的研究,已自成一家。这部小说关于人物的刻画更重于情节的描写,应伯爵是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有白吃帮闲、落井下石可恶的一面,又有内心挣扎、温情的一面。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份1886年上海县的布告:特用府在任候补直隶州江苏松江府上海县正堂莫为出示严禁事:奉署布政司李、按察司朱会札:照得淫词小说向干禁例,前于同治七年奉前抚宪丁通饬禁毁在案。迄今事关多年,不无日久生玩。近闻上海有等淫棍丑类,竟将前禁《金瓶梅》、《红楼梦》等项淫书工楷缮写绘图付印,少年弟子见之,贻害非浅鲜。所幸尚未印成售散,亟应预先查禁,  相似文献   

8.
舞剧《金瓶梅》本是一部有着严肃考量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现代舞剧,但公众对于《金瓶梅》中性描写根深蒂固的成见,让这部舞剧在嗳昧的好奇与追捧之后意外死亡。精致的制作、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艺术野心都被一个“性”宇彻底掩盖  相似文献   

9.
小女子者。名叫张桂英,系《黑龙江日报》首席记者。谓之“小”,是因为她身材不高,纤细窈窕,喜光鲜衣着,十足的“小女子”模样。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她的新闻作品,却以“大”见长——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文风大气、笔锋犀利。从业16年来,每年采写的稿件都有二三百篇之多。正是一篇篇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作”,使“小女子做大文章”之名声播省城新闻界,也为她赢得了“大记者”的名号——当然,省级党报的“首席”,仅这响当当的“头衔”,就堪称“大记者”了。  相似文献   

10.
刘家忠 《兰台世界》2007,(11S):63-63
丁耀亢(1599-1669午).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木鸡道人等,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续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说代表作。该书承袭《金瓶梅》而来.书中杂以淫秽描写,后来成为禁书。也有人曾更改书中人名及回目,删削成《隔帘花影》,又名《三世报》,书尚未完,就以淫秽被禁。但淫秽并非此书遭到禁毁的真正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火签乃旧时官署紧急拘传犯人的一种签牌,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逮捕证。顾名思义,“火”有“火急”、“刻不容缓”之义。“签”乃是一种竹制签牌。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祁太爷立即拈了一枝火签。差原差立拿凤鸣歧,当堂回话。”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县道:‘原来你们是通同一气的。’顺手抓了一根火签。派了一名差,叫立刻把店小二提到。”由以上文字可证,火签乃是一种签牌。此外,另有一种旧时官府逮捕犯人的纸质凭证(其上有知县的签字,并钤有官印),谓之火票。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书眉? 书眉的定义: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书页的上端”。按《辞海》的解释是:“横排本书籍排印在版心上方的书名、篇章序次和标题等文字。”书之“眉”,犹如人之“眉”,书眉处理得好,看起来就眉清目秀,起到了书页的美观作用。书眉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和目录一样,帮助阅读人便利寻找需要阅读的内容,特别是大部头的著作。篇幅少的图书,就不必要书眉了。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问世之初并无刻印,仅靠抄写流传.小说以丑示丑的表现方式,使《金瓶梅》的流传和刊行尤显曲折.在长期而艰难的传播过程中,《金瓶梅》由原创稿本逐渐发展为文本与评点的结合本,大致形成了词话本、崇祯本和张评本等较为复杂的三个版本系统.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金瓶梅》十三种、八个版式,分属于“张评本”和“词话本”.其中,不乏颇具文献价值的珍善本,为《金瓶梅》“瓶内”“瓶外”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多种文本.  相似文献   

14.
大约是在1976年,香港有一个人从“文化大革命”前修订的《辞海》未定稿中挑毛病,搞了一份《〈辞海〉错误一百例》,将它奚落一通。这篇东西发表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上。我们暂且撇开这位先生的深层用意不谈,单说他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就算这所谓一百条错误都是事实,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古往今来,任何一部工具书都不可能没有毛病,尤其是一部大型工具书,要从中挑出上百条,甚至上千条毛病,并非难事。例如《康熙字典》,在《辞源》、《辞海》问世以前,它几乎是流传最广的,直到今天,也仍未失去其存在价值。中华书局将它重印后,它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它的错误是很多的,仅引用书籍字句方面的讹误,清代王引之就给它找出了2588条。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夏,以创作和演出了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而闻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悄悄把《金瓶梅》搬上了河南戏剧舞台……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致观众”的话;“三个女子,一部奇书;四百年来毁誉参半,弦歌声里一窥真容!红尘滚滚,莫道一个“淫”字了得;悲欢歌哭,实是明末风俗画图。“色”字左右看,看出美丑百态;“欲”字试解索,解出妻妾苦情。何必包罗万象,但愿一斑见豹。不求同声赞美,恭听议论纷纷…… 一时间,河南戏剧界果然议论纷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作任何表态者的人,也有。  相似文献   

16.
周岩 《声屏世界》2006,(4):43-44
从1998年至今,国内对“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产生了一批有吸引力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中央电视台的《现在播报》等。这些节目的出现、发展乃至收视率的提高,证明了观众接受它、认可它、喜欢它。但是,随着“说新闻”在全国各个电台、电视台以铺天盖地之势统领新闻播报天下的时候,很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形成了现在“说新闻”节目发展中的瓶颈。播报如何口语化“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说词的口语化。“说”出的新闻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7.
禁览无余     
当卫慧的《上海宝贝》一书给贴上“禁”字标签后.陡然升值。禁之愈深看之愈切.这符合人的一种猎奇心理一我们经常会听到“《金瓶梅》我看过.实在没有什么……”诸如此类的感慨.这就是“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19.
北宋徐铉撰《稽神录》卷4记载:“丁卯岁,庐州刺史刘威移镇江西,既去任而郡中大火。虞候申巡火甚急,而往往有持火夜行,捕之不获,或射之殪,就视之,乃棺材板腐木败帚之类。郡人愈恐。数月,除张宗为庐州刺史,火灾乃止。”①而《太平广记》卷373刘威条所引《稽神录》此条材料,只在个别字词上略有差异,如《稽神录》中“虞候申”,在《太平广记》里变成了“庐候吏”。此外,在《稽神录》“持火夜行”四字之后,《太平广记》的记载多出一“者”字。但二者所记庐州刺史,均为张宗。  相似文献   

20.
《青楼集》[花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夏庭芝《青楼集》主要记载的是元代一百多女歌舞艺人(作者所谓“伶人”)的生平事迹。《青楼集》为后世看重,主要在于它为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特别是元代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夏庭芝在精楼集冲数次提到“花旦”,如在《青楼集·志》中说:杂剧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常里短之类。他也曾特意解释过“花旦”,精楼集/李定奴”条谓:“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据此,王国维先生哈剧脚色考》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