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2005年高考语文新动向为了适应分省命题的形势,2005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几处调整:取消了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以及各个题型的题量及赋分值规定,与此同时又摘掉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以及“古代诗文阅读”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前的星号,写作条目上把“常用应用文”改为“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即表述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知彼知己,一发而中“的”2005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范围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局部调整。今年的《语文考纲》除了对各题型的赋分没有规定之外,突出的变化是考点有所增加,写作体裁范围扩大。新《考纲》显示,去年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等内容,今年已列入考查范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增考点就是考查重点,考生既不必过多考虑试卷框架的变化,也不必被新增加的考点牵着鼻子走,因为,从《考纲》对考试…  相似文献   

3.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有关信息显示,今年的语文高考中,多年来一直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诗歌、戏剧将不再是禁区。过去的考试大纲要求能写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今年的考纲上指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  相似文献   

4.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有关信息显示,今年的语文高考中,多年来一直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诗歌、戏剧将不再是禁区。过去的考试大纲要求能写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今年的考纲上指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2004年高考考纲中,写作题要求学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今年的表述调整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笔者分析,加上“其他体裁的文章”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也表明考纲留给了学生选择文体的更多的自由。因此在备考方面,笔者建议:考生不仅要熟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体,而且要适当地了解其他文体的写作特点,不妨尝试一下其他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2005《年考试大纲》把考点前的“”号都去掉了,*其中包括能识记文学常识,这预示着文学常识在沉寂了三年之后,将“前度刘郎今又来”。下面对这一考点作一预测并对考生备考提出一些指导意见。一、考查重点《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考点有三个具体要求: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从这三个具体要求来看,其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学常识的要求: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但近年来高考文学常识考查题已把设题触角伸向了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和文学社团这三个方面,这是考生文学常识复习中的三个盲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和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中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8.
从2007年高考语文科的考试大纲来看,今年更加明确文体的规范,不鼓励考生写"四不像"作文。2007年的考试大纲中"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要求,表明除了应用文,戏剧、诗歌等文  相似文献   

9.
(一)识记作家作品和文学体裁 [致误统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确定的一个考点是“能识记文学常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这一考点在2002年之前,被列为必考内容,2002-2004年均被列为“不作考查”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读写新闻     
2005年语文高考大纲出台考试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理解浅易的古代诗文。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理解、鉴赏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五、写作。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A符合题意;B符合文体要求;C感情真挚,思…  相似文献   

11.
《学语文》2006,(1):10-15
(一)识记作家作品和文学体裁 [致误统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确定的一个考点是“能识记文学常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这一考点在2002年之前,被列为必考内容,2002-2004年均被列为“不作考查”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体范本     
文体,是写作文章所用的体裁。在高考作文和平常的作文中,我们常用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但实际上,文章的体裁远远不止这些。2006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有了进一步调整,其中之一就是把能写记叙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的语文《考试大纲》与 2005年相比,有些方面做了稍微变动, 文学常识题就是其中之一。一、考纲变动 (1)2005年: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006年: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2005年:识记外国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考试大纲》把考点前的"*"号都去掉了,其中包括识记文学常识,这预示着文学常识在沉寂了三年之后,将"前度刘郎今又来"。下面对这一考点作一预测并对考生备考提出一些指导意见。一、考什么《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考点有三个具体要求: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从这三个具体要求来看,其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于今年2月正式出台,与往年相比,语文考试内容有所变化:一是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应用文”改成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表明除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文学常识这一考点被纳入考查范围,说明在今年的考题中必有这一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规定: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A。虽然考查  相似文献   

17.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去掉了“识记文学常识”前的星号,这意味着停考了两年的“文学常识”将可能重出江湖。下面,谈谈备考“识记文学常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识记文学常识”这个考点有三个具体的要求。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对中国重要作家的复习要注意这样几点:①重要作家指教材中出现过的知名作家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②识记他们生活的时代;③识记他们的代表作及其体裁;④识记作家、作品和常见文学流派。2.识记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对外国文学常识的识记,也要落实在重要作家的国别…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考试大纲又把文学常识划为高考的考查范围,其具体要求如下: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了解并熟知这方面考查的具体内容及形式,对考生会有很大的裨益。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一、直接考查文学常识具体方式又分以下三种:1.列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60分,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其成败至关重要,被称为“高考第一大题”。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热点,人们对它的关注已经超过任何一道题的分量。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中,对作文做了修改,如“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的文章”。针对考试大纲中作文的改变,知名作文专家张恒、赵学文根据考纲变化,对高考作文的临场发挥做详细的指导。(张恒:山西大学教授,数年担任省高考语文评卷作文总负…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包括考试内容、题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等,惟一的变化是在各学科考试要求上有所创新。语文:强化语知考查,作文仍是话题今年高考语文调整重点在语知部分,一是重新要考查标点符号和熟语,二是文言文阅读题数减少、但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三是适当增加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试题的难度。此外,语文科目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等5个知识点将不单独设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