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向素质教育转变。新课程改革后,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初中生物智慧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文章通过探讨生物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点,提出了构建初中生物智慧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79):79-8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让微课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增添活力,让教师智慧与学生智慧在智慧课堂中充分展现,这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建立微课教学与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联系,让智慧课堂为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便是智慧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和展示的新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升级,文章从智慧课堂构建的视角对初中数学"微课"实践展开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刘雪霏 《学周刊C版》2019,(9):183-183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时代下新的学习趋势,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而产生的新式课堂,它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发展和变革的新方向。智慧课堂是一种具有个性化、情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式课堂学习环境。基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在课前预设课堂情境,从情境中激发智慧;课中加强师生互动,从探究中生成智慧;课后注意反思总结,从反省中形成智慧。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建设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技术媒介理论研究,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名师示范教学、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分教学场所远程直播互动交流、同步保存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重复学习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文章从坚持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理论功底、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对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智慧型课堂的关键特征是机智地教学,创建智慧型课堂需要研究课堂,全面改革备课、听课和评课诸环节。课例研究意味着一种教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强调深入不确凿的教学世界进行思考,以适宜智慧型课堂的探究。具体而言,它反映了从理论的实践转向实践中的理论、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从单一性研究团队转向多质性研究团队、从归类评级转向鉴赏批评四个视角的转换。围绕课例研究:共建智慧型课堂的主题,在浙江四所学校开展了课例研究实践,从教学设计改进、三维观课框架到课例研究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智慧型课堂。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改推动下,智慧教育成为初中数学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智慧课堂将智慧教育理念与数学学科教育现状进行整合,可显著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是现阶段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观看微视频、观摩现场课堂等方式开展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本文全面分析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应用思路、明确课类模型与学习环境类、构建智慧课堂模型与典型案例说明,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开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智慧课堂、智慧学习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智慧课堂应用体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的发展趋势。文章以具体课例为案例,介绍基于智慧课堂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同时,指出了智慧课堂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初中英语听说课智慧课堂内涵的基础上,从课前预习、课中反馈、课后巩固三个层面重点探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构建智慧课堂的具体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研究为初中英语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智慧课堂是智能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构建智慧课堂是新时代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文章从智慧课堂的视角,分析了民族院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探索了基于智慧课堂构建的民族院校课堂教学革命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人文教育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化教学。智慧课堂的提出给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本文基于此,阐述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特点,分析了微课在智慧课堂中的优势,进一步探究了基于微课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