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保护和建设资金不到位、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乏力、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单一等问题,应从技艺、资金、管理、产业化与品牌建设方面入手,进一步梳理传承脉络、夯实技艺基础,加强协调统筹、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打破区域壁垒、提升整体意识,创新生产理念、促进产业融合,扩大展销推介、打响非遗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
雁江古镇位于隆安县西北部,坐落于右江流域两畔,迄今为止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古镇文化底蕴丰厚,主要体现在古建筑、饮食、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然而,由于存在古镇原貌流失、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居民保护意识弱、"非遗"文化传承艰难等问题,部分文化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局面。针对古镇当下的现状,可以从提高保护意识、培养非遗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打造古镇文化品牌等方面入手,进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雁江古镇文化。  相似文献   

3.
结合贵州实际,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分析其生产性保护现状,探讨石桥村怎样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古法造纸手工艺有效保护和传承方式,为贵州省民族手工艺生产性保护提供可行范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文化部先后通过、批准及出台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约、法律及法规,使得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开展。而传承人制度的建立,对保持文化多样性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文化部的政策还结合了中国现实,鼓励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活动。这种"生产性保护"活动,可能使传承人的文化传承活动产生多种利益。这些政策的影响,对两种传承方式(内敛式静态传承与扩散式动态传承)有关系,也与我们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徽州木雕技艺传承进入瓶颈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对其实施生产性保护策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徽州木雕生产性保护链现已基本形成,在人才保护与培养、创意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上正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皖西南手工桑皮纸生产历史积淀深厚,实现生产性保护的自然和器物资源齐备且充足。传承人的传承意愿坚定和故宫倦勤斋通景画修复和申遗的需要,使桑皮纸生产性保护具备可行性。手工桑皮纸在书画等领域品质高于机械纸、比机制纸更环保两大优势,使手工桑皮纸争取到了生产性保护所需的市场份额。未来皖西南桑皮纸生产性保护的需要解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难度大和应对机制纸的竞争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须中国经验、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出发,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中系统提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利用、创新、研究等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潜山痘姆陶器制作技艺虽然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但其制作技艺获得完整传承。痘姆陶器的地域文化和市场认同,手工制陶在时代变革中取得了种类与产品的突破,制陶艺人收入的稳定增长,手工陶器的优势与不可取代性以及制陶艺人对这份手艺的执著与坚持,都是此项非遗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当下痘姆陶器增加了产品种类、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加强了文化传播平台,生产性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未来整体性保护需要注重粘土和松柴资源的保护,并尽可能实现大窑组龙窑重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近10年来大力进行土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践,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团体和人才培养、民族文化品牌的交流推介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在传承创新中也面临着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淡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等困难和问题。因此,需树立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坚强理念;全力营造创新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与时俱进赋予土家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