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实行适应统一集权要求的郡县制,还是实行有利于分裂割据的分封制,一直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场争论是同儒法斗争和对秦始皇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两汉以来直至柳宗元以前,历代论战者都没有突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框子。只是到了一千年后的唐朝后期,富有尊法反儒精神的柳宗元写出《封建论》,才第一次冲破  相似文献   

2.
分封制在秦以前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郡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新旧社会制度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法家和儒家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过渡,郡县制逐步代替了分封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实行适应统一集权要求的郡县制,还是实行有利于分裂割据的分封制,一直是儒法两家斗争的一个焦点,是主张历史倒退还是提倡进步的两种历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唐朝中期的法家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这篇尊法反儒的政治论文中,用进步的历史观,热烈赞扬秦始皇,充分肯定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革新进取精神,驳斥了顽固守旧派复辟倒退的谬论,表达了作者要求前进、反对倒退的进步政治主张和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爱国主义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由于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秦始皇适应封建制一定要代替奴隶制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用革命暴力统一了中国,并继承和发扬法家的理论,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4.
一、焚书坑儒引发了秦"严禁私学"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大教育政策的实行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也占据统治地位。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主张推行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统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中国后仅十五年,秦王朝就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着“周行分封,传年八百;秦行郡县,十五而亡”的根本原因。秦代速亡的原因何在,本文在后面再作简要的评论;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对巩固周代的统治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古今的学者们也作过一些探讨,至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周代实行宗法分封制以后,贵族之间和封国之间,形成了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和亲戚关  相似文献   

6.
分封制是造成西周后期到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和分裂割据的一个政治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废除,代之以郡县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了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毕竟根深蒂固。秦统一后,原先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代的暴政  相似文献   

7.
郡县制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导演了批儒评法的丑剧,除编造一套儒法斗争的神话外,还在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问题上做了不少文章。他们武断地说,郡县制是与封建制相伴随而产生的新生事物,而分封制则是奴隶制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他们甚至毫无根据地把郡县制的创  相似文献   

8.
杨邦勇 《考试周刊》2014,(20):26-26
<正>分封制始于商朝而成熟于西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进步的。然而,战国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封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生的郡县制的挑战。秦始皇结束战国纷争而实现天下一统,从此开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汉朝在秦的基础上巩固并开拓了封建制度。秦汉两朝,统治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角逐终于以郡县制的胜出而告一段落。笔者从分封制和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建立起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地方制度模式,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郡县制可以比较有效地维系国家统一,是此西周以来的世袭分封制较进步的制度。基于这种观点,有的人就认为汉初重又实行分封制,广建同姓诸侯王国是一次历史的倒退。有的史学家认为这是错误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造成七国之乱的严重后果。我认为,这样认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应该用历史主义的观点,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分封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历史的必然。郡县制深藏玄机,但必须有《封建论》提出的政治措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配套、按照《封建论》深化对郡县制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去办事,郡县制才能发挥巨大的优越性,起到促统一、反分裂,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要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的过程和基本特征,在比较两优劣的基础上,说明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摘要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的过程和基本特征,在比较两者优劣的基础上,说明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一直进行着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论战。儒家维护分裂割据的分封制;法家坚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场斗争在各个时期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实质上则是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这场斗争的历史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置疑设问一、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什么是分封制?为什么要实施分封制?分封制实施的基础是什么?2.分封给诸侯的是什么?哪些人被分封为诸侯?重要的诸侯有哪几个?受封的诸侯有什么义务?3.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什么称“始皇帝”?2.秦朝的郡县制确立前,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郡县制确立后,县以下设置哪些行政组织?郡县长官如何产生?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是历史上真正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创制的封建政治体制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和完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被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盛赞为“千古英雄”、“千古一帝”。然而,秦始皇功大过亦大,他在位期间穷凶极奢,赋敛无度;严刑酷法,滥杀无辜;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导致秦朝统一后仅仅十几年就迅速败亡。秦朝的兴盛、统一与灭亡,都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千百年来,研究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文章、专著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但是,历史学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时代总是能够赋予研究对象以新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问题,长久以来,史学界将其重点放在社会形态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综述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史实问题,第二,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性质与形式都发生变化的分封制其实效如何;第三,秦汉时期分封制再现,其性质到底样;第四,关于单义的郡县制和合二为一的郡国制的分歧。就此,特提出一些看法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代的反动派一样,都咒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政”.“焚书坑儒”真是这样的一件坏事吗?只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就会看清“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也会知道林彪之流大骂“焚书坑儒”的目的何在了.(一)“焚书坑儒”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和法家的剧烈争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引起的.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郡县制;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坚持恢复分封制.公元前二一三年,儒家淳于越在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大肆攻击郡县制,叫嚷:如不恢复奴隶制之古,就不能长久统治下去!已升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当即奋起批驳淳于越的谬论,并揭露反动儒生以办“私学”为名,结党营私,制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恢复把土地分封给子弟们的古代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焚烧惑乱人心的典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言,下令焚书。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奉命去寻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秦王朝郡县与分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但此后在秦统治集团内部却在坚持郡县制还是实行分封制的问题上,相继爆发了两次论争。这一论争的结果,不仅确立了秦王朝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且给予其后各封建王朝以深远的影响,因而它作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历来为史学者所重视。自“批林批孔”以来,“四人帮”为篡党夺权而大搞“影射史学”的过程中,也别有用心地抓住这个问题大作文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了解皇帝制度、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内容和关系及其历史背景,认识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能从职能、权限以及与中央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并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作恰当的评价,体会从分封制与分权制走向君主集权和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