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赵永胜 《云南教育》2014,(15):41-41
在距云县大寨镇20公里的一个偏僻山村,有一所小学,这里因地处高寒贫困山区,学校的名字就叫箐门口完小,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学校。箐门口完小始建于1941年,前身是本村人士赵懋植举办的私塾学校。2003年,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该村把三个校点合并到箐门口完小,实现了集中办学。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14,(17):7-8
“小手牵大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开放式教育”新模式……这些创新举措的发起人,是云县大寨镇箐门口完小教师罗恒忠。从教18年来,他扎根山村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实际,务实创新,开创了一条促进山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尊严的代价     
那是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村里惟一的一所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这个山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坐在这同一间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他是一个不爱说话、从不肯低头服输的学生,也是这所学校里惟一一个考进了县城高中的人。他离开山村的那天,父母和姐姐含着泪把他送到了出村的路口,他走很久,回头还看见姐姐手上挥舞的红纱巾……  相似文献   

4.
欧金昌 《广西教育》2013,(44):59-60
她是在城里长大的“80后”,家庭条件不错,正值青春年华,却因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留在山村小学任教。6年来,她多方寻求援助,改善山村小学办学条件,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给山村的学校注入了活力,为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她,就是蔡曾萍,玉林市博白县偏远山村里的一名普通教师。她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小草”,于是大家都叫他“草美人”。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的关注,拍摄成专题片在央视上播出。  相似文献   

5.
赵金玉,贵州省兴仁县鲁础营乡永德村一位苗族教师,自幼读书历经坎坷。有了知识后,他立志在乡村授业解惑,领着一帮儿女,走南闯北,从故土到他乡,从山村到城市,共创办了四所父子学校,先后使2000多名孩子重返课堂。阳春三月,我沿着赵金玉办学的足迹去寻访他那被岁月尘埃湮没却依旧闪光的故事,去解读——“找赵金玉芽喏熏那就是他办的第一所父子学校!”一位赶牛的老人指着寨子里一栋飘着国旗的楼房说。赵金玉就出生在这个山村。4岁时他母亲去世熏靠父亲拉扯大。读师范时遇饥荒学校关闭熏回村后的赵金玉便在村里的几间破仓库里垒起土凳石桌熏当起…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于盘小学的山村小学。1988年3月28日,我主动请缨,背着铺盖卷,撇家舍业来到这里。从此,我成了这所学校惟一的一名“校长”兼教师。当时我教的学生只有13个,分三个年级,一个教学班。我在于盘小学任教的15年中,与山里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总是这样想:“山村不能没有学校,学校不能没有教师,祖国的教育事业不能有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7.
晓月 《江西教育》2004,(21):12-12
在赣县大埠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只拿十几元,几十元的月薪,一干就是25年,至今任教31年,带了22届小学毕业生;一学年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寄宿在山村学校;一个家庭,先后负担着10位老人生计,为9位老人送终,他就是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大埠乡夏汶小学教师张功标。  相似文献   

8.
儿子获殊荣 父母也光彩我的儿子在众人眼里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当班长。三年级时,他的作文就频频在本地的报纸上刊登。在学校组织的演讲和讲故事竞赛中,他也常常获得第一名。由于表现出色,1999年,孩子在上小学五年级时,被团市委授予“市十佳少先队员”和“县最佳少先队员”称号。因此,我们的同事、朋友、亲戚,包括学校的老师,都羡慕我们培养了一个好儿子,为我们县、市争了光,为我们这个村里的学校争了光。那一段时间,我们每到一处,人们首先谈到的便是我家的儿子。有客人来访,我们也乐于将儿子刊登在报…  相似文献   

9.
陕北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村小学教师王思明,扎根山村27年,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勤工俭学,使当初只有两孔破窑洞的下西渠小学改变面貌,建起了二层教学楼房,使村里的两代人享受免费教育,从70年代起,下西渠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都实现了100%,比延安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整整提前了15年,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办学的路子。他以“千万别误了娃儿们”为人生信念,敬业乐业,开拓进取,把现代文明带进封闭的山村。他任教于一人一校的复式小学,从1971年算起,共有18届91名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其中有30名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14,(17):18-18
福贡县马吉完小的霜文忠从教24年来,严格执教,忠于事业,谱写了一位民族教师普通而不平凡的诗篇。霜文忠恪守“踏实”作风,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抓好每一次教育教学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磨炼,他也从年轻教师成长为小学高级教师,但不变的是对事业的坚守。20多年来,他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换了不少贫困山区校点,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埋怨,一心只为山村孩子们的未来。他先后在马底小学、木加甲初小、吉阿底小学、木更小学、木加甲村财政希望小学任教,从班主任到村小校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无论在哪一所学校,他始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吃住在学校,节假日义务守校。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三年,我从双沟农中毕业。第二年冬天,村里要办耕读小学,领导上和群众叫我担任教师。当时我想:帮助贫下中农子女掌握文化,这是一件重要的革命工作,于是就愉快地接受了。一听说要办耕读小学,村里的贫下中农都很高兴。都说:“毛主席真好,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来了!”可是也有人不肯让孩子上学。贫农社员张万龙,说他孩子  相似文献   

12.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除夕都要到村子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村里的人就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说自己能驱走“年”兽。众人不信,都劝老人上山躲避,但老人坚持留下,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肆虐时,突然传来了劈劈啪啪的爆竹声,“年”兽顿时浑身战栗,仓皇而逃。这时,只见老婆婆家的大门敞开了,院子里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第二天,当人们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  相似文献   

13.
30年不要国家一分钱,也不要学生交一分钱学费,还给学生发过6次校服,笔墨纸张更是由学校全包了……这所学校不在城市,而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蒙自县冷泉乡邑普白村,这是一个海拔1700米,彝族聚居的山寨。 1963年邑普白村请来外地教师办初小,教了一年多教师便走了。当时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刘自廷只有小学程度。看到村里连个记分员都找不出来,刘自廷便咬咬牙接过这副重担。 这所民族初小开始办在一间草屋里。某日茅屋为秋风所破,学校只好搬到一间茅厕里。刘自廷  相似文献   

14.
姚於 《教师博览》2010,(3):29-29
从1997年起,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已经有十年之久,这期间他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而在2006年,卢安克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却未获批准,签证到期的他被迫回到德国。但就在8个月之后,他又返回了中国,在广西东兰县一所山村小学义务当起了教师,“归去来兮”地开始了他的教育工作,为那些他爱着的山村孩子。  相似文献   

15.
“香——蕉。”老史在讲台上读,学生们就跟着念,满屋子的“香蕉”声就这样划破了山村的晨雾。学校是沂蒙山深处的一个破庙,老史是学校里惟一的教师,学生只有14个,却分属4个年级。“老师,什么是香蕉?”一个孩子从石板叠起的“课桌”后面站起来,举手问这个问题。他的脸蛋儿冻得通红,猴子屁股似的。他还穿着开裆的棉裤,屁股蛋儿被石板凳冰得生疼。“香蕉是一种水果,可以吃。”老史回答。“像咱村的山楂一样吗?是圆的吗?有山楂大吗?”孩子继续发问。村里只有山楂这一种水果。“大概是吧!”老史挠了挠头,头发上马上沾了些许白白的粉笔屑。“老师…  相似文献   

16.
“香——蕉”。老史在课堂上读,学生们就跟着念,满屋子的“香蕉”声就这样划破了山村晨雾。学校是沂蒙山区深处的一座破庙,老史是学校里惟一的教师,学生只有十四个,却分属四个年级。“老师,什么是香蕉?”一个孩子从石板叠起的“课桌”后面站起来———他举了手问这个问题。他的脸蛋儿冻得通红,猴子屁股似的。他还穿着开裆的棉裤,屁股蛋儿肯定被板凳冰得生疼。“香蕉是一种水果,可以吃。”老史回答。“像咱村的山楂一样吗?是圆的吗?有山楂大吗?”孩子继续发问。村里只有山楂能够称得上水果。“大概是吧。”老史挠了挠头,头发马上沾了些许白白…  相似文献   

17.
在东郊区崔家码头小学的教室里,有时会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同志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他就是崔家码头村党支部书记马金祥同志。几年来,马金祥同志在崔家码头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实事。1984年,在市教育局和区政府的关怀下,崔家码头小学重建,在边拆边盖,校舍最紧张时,村里腾出条件最好的会议室供学生上课、补习用。马金祥说:“学校是我们自己的,未来农村的建设人才要从学校这个基地中培养,应该全力支持。”为了支持普及教育,村里作出决定:中途流动退学的学生,村里一律不安排工作,并负责动员学生回校上课。由于村党支部的重视,几年来没有一个农  相似文献   

18.
陕西子洲县高坪乡焉村是一个纯山区村,偏僻、封闭。村里700多口人全住在山上。现年38岁的钟国军,已在焉山上的村办小学苦苦熬战了21个春秋。他凭着一股“憨劲”,苦磨苦战,硬是把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全乡的一所“明星”小学。他没有辜负村民的希望,为村里培养出一批批人才。打开乡教委保存的档案,瓜  相似文献   

19.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20.
“三好生”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村子很偏僻,附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成了学校里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穿戴干净,长得也漂亮,还能给老师捎一些难买到的东西,自然就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特别出色,就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五年级临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