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3.
古人非常重视礼节,其言行举止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都要做到合规中矩,彬彬有礼,对有失礼节的事向来耻为之。但是,一些节选自我国历史著作中的中学语文课文却记载了古人种种失礼之举。我们发现,这些失礼之处,不仅是古人的一个“亮点”,而且是作者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礼失得入情入理,令人叫绝。《殽之战》选自《左传》,文中写秦穆公面对蹇叔的哭谏,派人对他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中的秦穆公历来被分析成“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形象,他在秦晋殽之战前后的言行,也被认为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些评判乍看似乎有理,但深入探究,便觉似有不当。《左传》虽说是对《春秋》中的历史大事,将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仍通过对言行的记叙而保留孔子“微言大义”的寓意.秦穆公是秦晋殽之战的发动者,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不能不尽心尽力.因此,对作品中秦穆公的形象分  相似文献   

5.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6.
《之战》集中体现了《左传》的高度文学成就 ,它是《左传》叙战争的名篇之一。在不满千字的文章中 ,由“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视馆”、“文嬴释俘”、“阳处父追囚”、“穆公悲迎败将”等生动的小故事构成完整的情节。描述了十几个思想各异 ,情态各别 ,个性各殊 ,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实在令人拍案称绝。蹇叔是全文的中心人物 ,也是作者用力刻划的人物。他活动在战前 ,而战事的发展、结局与他的分析、预见无毫发爽 ,千载而后 ,闻其言 ,似面其人。他是秦穆公时的元老重臣 ,国有大事 ,穆公多与之相商。当穆公…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但注释与标点疑问仍多,今择四题试析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课文注释“孟子”:对孟明的尊称。 今按:课文注释非是。孟明是秦国贤臣百里奚的儿子,蹇叔与百里同辈,且素与之善。孟明当是蹇叔子侄辈,今唤其为“孟子”,并非尊称。这里的“孟”,即“大”、“排行第一”;“孟子”即“老大”之意。这样理解,方能与人物关系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文章按照秦军东征争霸中原这个中心事件作为发展顺序,周绕“蹇叔论战”这个纲,反映了支配这场战争的秦、晋、郑三方的四重矛盾:秦与郑的矛盾;秦与晋的矛盾;秦内部主战派与反战派的矛盾;晋内部主张击秦与反对击秦、主张纵秦囚和反对纵秦囚的矛盾。文章没有直接叙述和描写这场战争,而是针对这场战争,围绕上述四重矛盾,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放在人物  相似文献   

10.
“何施之为”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殽之战一段文字中的一句话。殽之战这段文字,现大、中学教材有好几种本子都收了进去,但对“何施之为”一句的注释,大都不尽人意。有的本子只注大意,不作具体  相似文献   

11.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12.
简于事,详于言,用一个人物的言辞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并通过人物的言辞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殽之战》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也是《左传》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殽之战》反映公元前627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和晋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地域广,涉及秦晋郑三国;时间长,近则历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夏四月,远则涉及前三年郑用烛之武退秦师而暂时结成秦郑联盟的时候;涉及的人除三个国家的国君、谋臣、武将外,还有商人弦  相似文献   

13.
《殽之战》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秦穆公企图称霸中原,开始向东方侵略的野心和他利令智昏必然失败的原因。在这众多的事件和情节中,有三“哭”的描写;若在教学中给以充分的注意,是会大大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  相似文献   

14.
从1988年秋季开始,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新的修订本。《殽之战》仍然选入高中第五册,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作了大量的修改,重新调整了课文段落的划分,将课文的文字与标点也作了一些更动。应该说,前面两项是做得不错的,值得称道;后一项则比较复杂,有待具体分析。让我们看看《殽之战》的末段:前课本为: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通过描写人物反映历史的名著,文学成就较高。其特点之一是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清章学诚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古义十弊》)《左传》做到了人物语言“适如其人”,使人闻其声则知其人。从节选自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的《秦晋殽之战》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7.
谭家健《〈穀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的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穀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殽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18.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19.
《殽之战》篇末有这样一段话: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上面这节文字中的“不替孟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最擅长写战争的,尤其是写复杂的战争。它写战争都能写出战争的性质和它的主要原因。高中第五册《殽之战》虽然内容错综复杂,故事头绪纷繁,但是作者从战前到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