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纯 《新闻世界》2010,(8):67-68
随着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媒的快速发展,发生于体育领域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媒体关注程度的增加和资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体育新闻报道视角和方法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如今,无论是记者还是受众,都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赛场内外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单纯的跟踪报道和信息传送。如何在简单的新闻事件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何在复杂的事件关系中还原事态的真相?如何选择评判事件的价值立场?如何摆脱"高、大、全"的报道风格、摆脱新闻同质化的报道角度、形成新的方法与理念?笔者认为,以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每一个事件与人物,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报道体验,也将为受众呈现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结合多年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实践,对人文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报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报纸与受众联系较为密切的新闻手段之一的热点新闻报道。无论是选材、报道时机,还是报道角度、报道方式,都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如何才能使热点新闻报道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呢?笔者认为,在对热点新闻报道进行深度开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何瑶 《新闻前哨》2010,(2):89-90
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省市电视台.无论是重大新闻报道还是民生新闻。我们都可以看见不少记者从幕后走到银屏前.向受众讲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新闻事件。他们的出现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为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杨叶 《新闻世界》2014,(9):19-20
纸质媒体在当今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新民晚报的实践表明,精心策划和组织节假日报道,不仅可以提高传播力,也能扩大品牌影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即:"吸引参与:让读者‘唱主角’"、"真情投入:让主流新闻生动活泼"、"语言生动: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坚持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是党报的天职。然而主旋律怎样才能唱响,正面报道如何才能出彩呢?不少人认为正面报道读者不感兴趣,党报记者难当。其实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只要是真正的新闻,都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张敏 《中国编辑》2005,(3):58-59
在当今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中,借助编译外语新闻素材发布新闻信息已成为国际新闻源的重要补充渠道,也是提高新闻时效、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外国媒体,无论是后方编辑部还是驻外记者都无一例外。因此编译新闻素材已成为国际报道业务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编译人员的日常主要lT作。  相似文献   

7.
平衡报道兴起的社会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平衡报道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新宠儿,许多媒体纷纷运用平衡报道这一模式进行业务运作。在新闻理论界,对平衡报道的讨论也很多。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多是从新闻本位的角度分析其基本概念,或是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规避新闻官司。而平衡报道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兴起,本文想就此做一个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军队媒体对传统节日报道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传统节日报道的样式和内容。但是,传统节日报道,无论是从新闻业务上来说,还是从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上来讲,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传统节日报道如何出新、出彩,如何突出军营特色,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出于"认知和审美的需要",还是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普通百姓对于政治报道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相关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无论是出于竞争的考虑,还是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政治报道的可读性,都是责无旁贷的。本文以外交类报道为例,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采编过程中提高政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赵林云 《青年记者》2007,(21):60-61
无论是从事娱乐报道的记者,还是作为报道平台的报纸,除了尊重新闻事实之外,本身就应该从关心、关怀和人道的立场出发去进行娱乐报道。  相似文献   

11.
党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报道内容,都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努力的新课题。嘉兴日报在做好民生新闻这一课题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特别是倾听民生、反映民生的新闻专版《党报热线》,更是受到市领导和市民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通过嘉兴日报的探索和实践,就党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谈一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鹿奶粉事件、雪灾等等,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还是突发事件报道,可以说网络媒体在其中都占据了制高点,开辟了新闻报道新时代。如何在首页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更加丰富、优顷、全面、立体化的信息平台,浙江在线等各大新闻网站做了一些编辑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溥 《新闻前哨》2011,(3):45-46
在楚天都市报提出主流化转型并全力实践这一理念方针下,体育报道如何贴近读者需求,如何彰显人文情怀,如何在充满胜负悬念的赛事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何摆脱新闻同质化的难题?在广州亚运会的"新闻大战"中,楚天都市报的采编队伍,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文的视角,审视每一个事件与人物,在"大亚运"的报道背景下,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报道体验。  相似文献   

14.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1):12-12
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一个网页,都会有亲历式报道映入读者的眼帘:无论是反映官兵生活的军事报道、举世瞩目的“神六”飞天报道,还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庆旱灾报道;无论是回眸70年前的红军长征报道,还是刚刚发生的泰国政变的报道,亲历式报道都是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新闻。搞好亲历式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准确把握亲历式报道的几个要素琢磨近年的亲历式报道,不论是凤凰卫士女主播陈晓楠的《亲历黎以战火》、广西电视台记者谭振的《亲历泰国政变》,还是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的《走向界碑七昼夜》、谭洁的《蓝天,您的女儿回来啦》,都以其形象逼…  相似文献   

15.
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看待和了解一个事物的角度问题。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其报道角度都会有所不同,所传递的信息和传播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包括事实层面、背景层面和意义层面。但是,无论是其事实层面、背景层面等"外部世界"还是其意义层面等"内部世界"都不是一种"给定的实在",而是由新闻媒介借助特定的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现实"。  相似文献   

17.
范龙  张荣 《新闻前哨》2010,(9):43-45
在对德拉吉报道的114个头条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展示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整合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而凸显了自媒体的"德拉吉效应"。这些传播特征与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不开。依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它的显在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最小化的传播成本彰显公民记者的魅力,但也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障、新闻侵权难以避免;从潜在功能上看,它在打破主流媒体的传播控制的同时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重要角色,并开辟了精英循环的新路径。接下来,德拉吉报道将向何处去?保持链接还是寻求原创?迎合读者还是引导大众?一味"扒粪"还是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自媒体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细节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重大报道还是一般报道,当然首先离不开支撑新闻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轮廓,也就是常说的新闻“骨架”,但是,只有骨头没有肉的新闻,还不能使报道丰满充实,不能把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就不能生动感人,也就达不到宣传报道的目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让新闻有细节。  相似文献   

20.
贺杰 《东南传播》2016,(5):151-153
在近些年的媒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在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两难之境。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二者之间是矛盾冲突还是可以平衡取舍,是值得新闻人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媒体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某些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干预性报道导致影响司法判决和事件进程,某些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以及灾难报道反而给被采访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闻伦理观,以期在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之间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