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瞿明刚 《寻根》2004,(1):59-65
题壁诗是题诗的一种。题诗是印刷媒介流行之前原始媒介与语言媒介的结晶,无论从毛笔书法的形式美还是诗词的诗意内蕴美上讲,题壁都是一种审美性、娱乐性传播。  相似文献   

3.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王晓云 《大理文化》2010,(8):98-102
王晓云:电影与电视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在现代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十年代的一部《五朵金花》,为大理赢来广泛声誉。今天,请三位就大理影视创作的现状、问题、出路畅所欲言,以期为大理影视创作、繁荣把把脉,找找方向。李江台长,你是影视家协会的主席,请你先谈谈大理州影视家协会的总体情况吧。  相似文献   

5.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100余座,主要分布在藏、蒙古、土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还因政教合一制度,成为一个地区的政冶、文化和经济中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青海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多修建于明清时期,翟昙寺与塔尔寺是其中的伎假者。翟昙寺藏语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乐都县程是乡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约85公里。公元1392年,明王朝为加强对河煌流域和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为著名僧人三利(三罗藏)拨款,后又派宦官主持修寺,经洪武、永乐。洪熙…  相似文献   

7.
由于笺纸主要用来题诗、写信,故而和一般的水印画在色彩上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用色不能过于浓艳和复杂,浓墨更为少用,通常都是用较为简单、淡雅的色调,不致在题诗、写信之后使人眼花缭乱。但发展到后来,许多笺纸的色彩也很浓艳,这主要是满足人们收藏、把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佛教寺庙,除了寺院的建筑,例如山门、宝殿、藏经楼、禅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树栽,都是构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过在寺庙种植特定的树栽,来传达佛教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实际功效。目前学界关于佛教寺庙树栽研究鲜有涉猎。本文通过佛教寺庙树栽种植及目的、意义,说明其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的葡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隋唐时期,葡萄文化空前繁荣,东西传播频繁,影响深远。葡萄语言进一步丰富,葡萄纹饰范围继续扩展,葡萄和葡萄酒作为文学家诗赋等创作的题材显著增加,记载葡萄和葡萄酒的史志、文书档案丰富,葡萄文化的宗教、信仰色彩浓厚,葡萄文化在日常生活、典章制度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载体,通过当代传播而让受众得到文化内涵的启迪与艺术审美的熏陶.电影分级制是很多国家对电影传播的一种管理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电影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保护了青少年观影心理健康,促进了电影本身的发展.本文论述了当代传播文化语境下,电影分级制传播的背景、意义与期待,认为传统的电影审查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电影分级传播有利于保护青少年观影需要,有利于不同观众的审美层次需要,有利于电影主体性创作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电影国际传播的竞争优势与电影产业化的发展.电影传播自身发展的规律,电影人群体的呼唤及电影需要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都渴望当代中国电影能早日实现分级传播.  相似文献   

11.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3,(1):104-105
大理因其集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而让人心驰神往,从而也激发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创作热情,其中不乏许多精品力作,致使后面的文人不免有李白登黄鹤楼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但今日拜读了赵敏君为"云南旅游小镇丛书"撰写的《大理古城》一书,却有平中见奇,爱不释手,拿起来就想一口气看完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藏族戏剧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戏曲剧种,诞生于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养料,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一般分为寺院藏戏(俗称羌姆)和舞台藏戏两大流派。据专家实地调研,《格萨尔》寺院藏戏发源于四川宁玛派寺院竹庆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中国是世界丝绸大国,早在汉朝时代,以中国丝绸命名的"丝绸之路"便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以丝绸为主要材料创作的帛画及其艺术的历史,几乎与中国丝绸一样悠久辽远。请您向本刊读者简要介绍中国帛画与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15.
香港《译丛》(1973-)是域外读者瞭望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1980-2011年,《译丛》前后共计译介杨绛作品11种,并推出《杨绛专号》,纪念其百岁诞辰。《译丛》的杨绛译介选材涉及散文、小说、戏剧、札记等文体,构建出她的文学概貌;译介策略以海外读者接受为旨归,以传译文学精髓为原则,"译"与"介"相结合。目前,香港《译丛》译介的杨绛作品已经成功传播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广受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译丛》,杨绛作品开启了"走出去"的世界之旅。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他上大学时专攻英国文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汉学基础,因而他能融合东西方的文化思想,创作出许多独具风格、深受读者喜受的作品,可以说是近代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茶禅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生活哲理的光芒。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的茶禅文化传播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为提高日本国民教养和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奉为日本煎茶道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原名柴山元昭,肥前国(今佐贺县)人。11岁入当地黄檗宗寺院龙津寺学禅,经过40多年的禅僧历练,57岁时放弃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9,(2):88-88
与杨英风一生相关的出版物很多,但始终没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文集。《杨英风全集》即填补此空白之作,其中收录杨英风所撰写及口述的文章包括已经出版及未出版的文稿,不仅颇具研究价值且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杨英风的创作观念、创作思想及创作历程……杨英风《文集》为《杨英风全集》的第13~15卷,依文章性质分6类:创作自述、序·评论、作品或规划、访谈、计划书及其他。  相似文献   

19.
正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生于东京,日本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天后",与"日本文学天王"村上春树齐名。其作品以"治愈系"风格深受读者追捧。吉本芭娜娜是家中次女,父亲吉本隆明是日本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吉本芭娜娜从小便受到父亲的文学熏陶。她上高中时深深着迷于太宰治和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这两位作家都善于通过"死亡"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这对芭娜娜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09,(2):88-88
与杨英风一生相关的出版物很多,但始终没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文集。《杨英风全集》即填补此空白之作,其中收录杨英风所撰写及口述的文章包括已经出版及未出版的文稿,不仅颇具研究价值且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杨英风的创作观念、创作思想及创作历程……杨英风《文集》为《杨英风全集》的第13~15卷,依文章性质分6类:创作自述、序·评论、作品或规划、访谈、计划书及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