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7,(10):81-82
《新闻记者》月刊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林帆先生《〈史记〉与"报告文学"》一文(下面简称"林文"),文章的大意是,通过《史记》与报告文学的类比,认为新闻(林文将新闻通讯视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可仿效《史记》,采用文学的笔法。我读后觉得文中的许多提法与意见,颇有商讨的必要,现在就来逐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喻教授,您好,非常欢迎您来我刊访谈栏目做客!自2016年3月您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以来,学院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请您谈谈都有哪些变化呢?其中对学院的改革及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范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对传媒法制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博弈日趋激烈,随之而产生新闻传播问题也纷繁复杂,贵学院在新闻传媒法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刘勇 《青年记者》2020,(13):11-14
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以来,从文学界到新闻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介平台,从专业记者到普通公众,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与业界对非虚构的解读不够清晰,很多问题缺乏更深入的阐释。譬如,"非虚构"概念引入新闻界的必要性何在?以真实为核心追求的新闻,难道不应该就是"非虚构"的?抑或还有新闻是"虚构"的?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仅仅从理论、概念层面加以推演,难免望文生义,甚而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5.
由于术语相似,人们易于把"报告文学"和"文学新闻"看做同一类型.但考察下面例子:斯维纳亚·亚利塞维奇和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她们都于苏联和后苏联的文化氛围中写作,也都被称作"文学性报告"或"报告文学"(莱特·尤利西斯)作家.然而他们的写作给文体研究留下一个问题:正如本文将大概论述的那样,她们都身为记者,其写作却有明显区别的.亚历塞维奇的文字呈现叙事性和描述性模式,曾被定性为"叙事-描写性新闻",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文学新闻的美国式传统.(哈索克,"黑暗和暴风雨"263-64).事实上,在凯瑞尼和亚古达的选集中,亚历塞维奇就明确被列入文学新闻作者中.另一方面,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作品则以引申思辨性阐述见长.那么,两位同被称为报告文学作者的记者,何以只有一个被定性为文学新闻作者呢?  相似文献   

6.
从杨振宁的坦言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次毕生难忘的谈话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有一次谈话令我毕生难忘。 那是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与原《高能物理》主编徐胜兰如约去西苑饭店拜会杨振宁教授。在得知我的身份后,杨先生坦言道:“我不希望记者写我的传略。” 见我在那里发愣,杨先生解释开了。他说,作家徐迟写过一篇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陈景润十分专心致志,撞在树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突破老框框,多写评述性新闻是个好办法。应该说,目前评述性新闻太少了。有人说,一个记者只有写好报告文学,逐步向作家靠拢,才有出息。这是片面的。记者就是记者,记者的工作不是作家所能代替的,记者也不一定当“候补”作家。记者有自己广阔的道路,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低于作家。但是,好的记者也确实不能满足于写一般新闻,而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家。我国和世界许多名记者都是评论家,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写评述性新闻。  相似文献   

8.
思涵 《今传媒》2016,(3):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一所较年轻的新闻学院,也是一所新型的学院,成立此学院的初衷是什么?可否谈谈学院目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访谈实录 『撤销摄影部对摄影记者行业是致命的打击』 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最近《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撤销摄影部①,并要求文字记者要会拍照片.你看到这个消息,当时的感受和判断是什么? 杜江(以下简称"杜"):当时,我觉得这个消息的冲击力比较大.最近的坏消息很多,但像这样坏的消息还不是很多.这个消息带来的打击是遍及整个新闻摄影行业的.  相似文献   

10.
报纸上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论是记者写的,还是文学家写的,都必须绝对地遵守完全真实的原则,不容许有一点儿虚构,不能搞任何“合理想象”。目前失实的报告文学在报纸上时有出现,读者很有意见,以至怀疑报纸的宣传的可靠性。这就影响了应有的宣传效果,损害了党报的声誉,削弱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于这种背离真实性原则的不正之风,应该下决心刹往,不可等闲视之。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属于新闻的范畴。新闻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真实。因此,这种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其他形式,如消息、通讯和特写等一样,必须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为描写对象。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的其他形式之点,主要的只是更着重于运用艺术加工的手段,即运用文学语言和形象思维等,去表现所要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可以虚构,可以“合理想象”的。但是,有的同志认为,既然报告文学要进行艺术加工,而虚构正是艺术加工的手段,那末报告文学也是可以虚构的。这是对艺术加工的一种误解。虚构只是艺术加工的手段之一,进行艺术加工并不是一定非要虚构不可。报告文学的作者完全可以不用虚构,而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笔法等,描写情景,刻画人物,充分地施展其艺术加工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郑宇 《新闻实践》2003,(10):32-34
闾丘露薇,一朵绽放在鲜血与战火中的玫瑰,2003年度传媒界的风云人物。她的战地报道经历,她的情感生活,她成长的心路历程,她记者生涯中的台前幕后,引起同行和受众的关注。9月20日,应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的邀请,闾丘露薇来到了杭州,作了题为"战地玫瑰之约"的巡回演讲,与读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现场回答提问。本刊记者和实习生从新闻和传播专业的角度对她作了采访。记者(以下简称"记"):伊拉克战争以后,新闻界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转化进行了一些讨论,都把您作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请问,您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是怎样看的?闾丘露薇(以下简称"闾丘"):我认为做记者这一行,性别的区别并不大。区别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12.
几种不同的真实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需要怎样的真实?是要新闻的真实,还是文学的真实?要害是报告文学能否掺假。由于对真实性的理解不同,出现五花八门的真实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完全真实论”。认为报告文学是报告新闻信息,进行宣传的形式,应当完全真实。必须杜绝一切虚构夸张,绝对不可掺假。虚构掺假就不成其为报告,而是小说创作了。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我们知道,2010 年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在您担任院长后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学院更名后与之前在发展的目标及教育模式上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思涵 《今传媒》2016,(1):1-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王建萍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我了解到,多年来您一直专心钻研着播音主持工作,但是在工作之余您选择进修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6.
《手》,这篇报告文学曾经几次选入报告文学的选集,日本还翻译出版了单行本。作家怎么会同记者合作写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7.
传馨 《今传媒》2017,25(10)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蔡教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访.十八大正式提出"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如今过去了几年,您作为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的所长,该项目取得了哪些突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9.
传馨 《今传媒》2016,(11):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院长,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看到您的博客名是厚夫,这也是您的笔名,请问您取"厚夫"为笔名有何含义? 梁向阳:你好,感谢《今传媒》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和读者进行交流!文人善用笔名,不外乎一些原因:如不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在笔名中寄寓心志等等.我起笔名时,这两种心思均有.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愚     
房向东(以下简称"房"):明德兄,你我都干了二三十年的编辑工作,同时又都扮演了作者的角色,我们来谈谈编辑的愚蠢,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吧? 龚明德(以下简称"龚"):是的,这个话题,你我都有话说.用不是人话的学院派论文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都拥有话语权.我愿意以具体的事实来说,不准备蹈空地虚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