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之境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①关雎:《诗经》第一篇。②淫:过分而失度。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侈,悲哀而不失度。”  相似文献   

2.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3.
<正>《诗经》是什么《诗经》是2500多年前的乐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至今仍有读者在关注和研究它,原因何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诗经》,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诗经》的开篇是《关雎》,对于这首著名的爱情诗篇,尽管后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孔子却说——"《关雎》,乐而不  相似文献   

4.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5.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6.
<正>节选文段子贡(1)曰:“贫而无谄(2),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节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子贡:端木赐,孔子学生,字子贡。(2)谄:谄媚,奉迎。(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同兽骨象牙,切削之后还要磨治,如同玉石器物,雕琢之后还要打磨,意即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7.
三人成虎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失了。  相似文献   

8.
冯媛媛 《现代语文》2009,(1):150-151
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呜兽草木之名。’”从古至今,许多人从不同的视角对孔子“兴观群怨”说进行了不同的解渎,阐述了它在不H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10.
《论语·述而篇》有一章记述孔子晚而学《易》的言论,书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章对研究孔子的生平和思  相似文献   

1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  相似文献   

12.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的一句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怕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说的是一种绘画技法,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在白色的材料上作画。且看目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注释。先看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解释: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色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15.
有朋友将《论语》中有关《诗经》方面的内容,以《孔子教诗》为题,攒成短剧的形式,现征得朋友录之于下,以为教师佳节的礼物,以飨读者。孔子立于庭院之中,沉吟道:"诗三百,诗三百。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作诗的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这时,孔鲤快步恭身穿行庭院。  相似文献   

16.
韩飞 《初中生辅导》2014,(19):23-24
1.立身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17.
“思无邪”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孔子几乎就是第一个对它推崇备至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诗经》精警却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一直是《诗》学家解《诗》和文学评论家论诗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之论中的“思无邪”,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学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卫星 《教师》2011,(31):90-91
中庸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欲把握“中庸”的精义,有必要先揭示孔子所说的“过”与“不及”所包含的意旨。《论语·先道》篇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一段问答:“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做任何事,“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因为它们都背离了“中庸”,...  相似文献   

19.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