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话足球     
Hello,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丁丁。他今年10岁,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别看年龄小,他知道的知识一点也不少。要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可是读书哦!但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蛀书虫”,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灵通”。不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把人们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步骤。他认为,“闻见”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知”和实践阶段的“行”。此三者中,他又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学至于行达到峰极的看法显然是不完整、不确切的,他还未能认识到把实践的经验回头再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人们学习知识需要“知”、“行”结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决定了教师传授知识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结合。为了真  相似文献   

3.
“知识对于形成人的道德面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普通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的科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于道德教育是绝对必需的。他说,在现代社会里,“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学校不应当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道德教育之所以落后,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就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意识里只留下一些片断残缺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科学基础知识,不爱读书,也没有其它的智力兴趣,他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也就无从谈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他也不可能接受和追求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因而无法进行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拜读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总禁不住要对那位极“博学”、“正直”的寿老先生发点儿微辞:因为当童年的鲁迅满怀着希望去请教他“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时,他那冷冰冰的三个字 “不知道”,实在是挫伤了一颗探求知识的稚嫩的心。 依作者推测,“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所以“不愿意说”,愚以为诸如“怪哉”之类的稗官野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孩子要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做;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自然、社会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知识,做一些他高兴做的事。可今天,这些做到了吗?不彻底改变“淘汰选拔”的教育机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提高,“解放”就永远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6.
山村小听众     
我的儿子今年9岁,但他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听众了。 6年前,孩子才3岁时,我就打开收音机给他放“小喇叭”节目。后来孩子长到6岁时,我又给他按时放“星星火炬”和“彩虹桥”节目。自去年以来,由于受我的影响,他又开始收听“阅读和欣赏”“不听不知道”“军事生活”等节目。听广播,已成为他的好习惯。我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几年  相似文献   

7.
第12届“青歌赛”上有一道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问答题,余秋雨的点评耐人寻味。他说:“如果你缺乏综合的、百科的知识,你就不知道知识的版图到底有多大,也就难以选择去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即使作出了选择,那也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 雅大大同学写记叙文,特别是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老师给他的评语常常是“六要素不全”。他决心到作文知识童话城走一趟,看看“六要素”是怎样在习作中“生存”的。  相似文献   

9.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福建福州,有一位语文杏坛宿将、著名特级教师马春暄先生,年届古稀,依然那样矫健,那样潇洒,那样年轻。他的同辈称他“老马不老”,他的同行称他“语文界泰斗”,他的学生称他“年轻的长者”。 为什么会称他“老马不老”?因为他1992年退休后,仍做三件事:一是教书,二是写书,三是参加社会活动(政治的,学术的)。为什么会称他“语文界泰斗”?因为他的语文教学经验丰富,语文知识渊博,著作见解精辟,堪称语文界之一绝!为什么会称他“年轻的长者”?因为他  相似文献   

10.
谈教学灵感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谈到他的“知识树”的教法时曾说:平时备课本来一直是按“基本思想”“写作特点”“段落大意”等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准备,但备好课后又感到这些东西自己中学学习时也记了不少,但很少看。即使看了,至今也没有什么印象。如何引领学生把大量庞杂的语言知识、把一篇篇复杂的文章形象具体地掌握呢?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天备课时,他偶然抬头,看到窗外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他一下子悟出:语文教学中那大量庞杂的教学内容不就是由主干、分支组成的“知识树”吗?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爸爸是个小学教师。中等个儿,不胖不瘦,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鼻梁,大嘴巴,喜欢穿衬衫。他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就能丰富知识。”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爸爸可是一个正宗“的读书迷”。这个秘密  相似文献   

12.
朱红梅 《考试周刊》2012,(17):73-74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具有爱好知识的兴趣。”“诱发兴趣”这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以下是我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思想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着对智育的指导。他十分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学问和不学习的人,“对于本身、对于人群不能发生充分的利益”。因此,他主张求知识必须做到苦学和善学。一、提倡苦学,磨炼意志杨贤江认为,读书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获取知识的捷经,也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一个人不爱读书,  相似文献   

14.
“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渔”是捕鱼的方法,想吃鱼的人去求捕鱼者,捕鱼者不给他鱼,却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使想吃鱼的人学会了捕鱼而长期能吃上鱼,这个故事的含意是:教人者不但要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别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幼儿知识贫乏.他们对周围一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向幼儿传授的是有关他们周围生活中所能接触到事物的粗浅知识。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在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爱莲心试图逻辑化《庄子》文本,这使他不得不对“蝴蝶梦”进行修改。他本来尝试直接调整“蝴蝶梦”的文本,然而最后决定不改变“蝴蝶梦”,将“大圣梦”放至文末,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不成熟版本。为了调和二者,爱莲心提出了不对称相对主义,即:在无知的状态下,庄子是相对主义者;而在知的状态下,庄子不是相对主义者。并将由无知(梦)到知(醒)视作获得“最后的知识”的转化过程。但若想达到这一结论,他还需详细探讨“化”和“知”这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6.
言论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学习知识不一定要上大学,他可以在书上学到。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训练大脑.思考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今天的大学生从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有人预言:人类现有知识到50年以后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1%,其余99%现在还未创造出来。如果不坚持学习和更新知识,就只能落伍或被资讯时代所淘汰。这表明,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很可能会从一个“人才”变成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作为教师,原来所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理念已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过时。现在的教师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要有长流水,能够…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改名     
陶行知祖上做官,到他父亲这代,家道中落了。父亲将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故为他取名为“文浚”,祈儿学业长进,长大升官发财。陶行知在大学里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同意“先知后行”的观点,故改名为“知行”。1934年,他写了《古庙敲钟录》,在实践中得出了“行知行”的经验。他说,有了电的知识,才去开电灯厂;开了电灯厂,电的知识更能进步,这叫做“行中学”。有人反驳他,那最初电的知识从何而来呢?他说:“是法拉第、爱迪生从把戏中找出来的。‘把戏’是一种行动,故电的最初知识是从行动中来的。故一切知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相似文献   

20.
跑调大王     
有个小男孩,生来爱唱歌。他走路唱,洗澡唱,躺在床上睡着了还在唱……妈妈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唱,就去音乐班学习吧。”“不,我是高兴唱才唱的,”他说,“去了音乐班,恐怕我就高兴不起来了。”由自在地唱。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他唱的歌听起来怪怪的。“哎呀,真难听!”他的同学捂起耳朵,他们都是这个歌星、那个天王的歌迷,“你害不害臊呀,人家歌星打个喷嚏都比你的歌声好听一万倍!”他一点也不害臊,还是继续唱。“真不像话!”音乐学院的教授听了直跺脚,“你唱歌不按规矩来,一会儿三和弦一会儿九和弦,一会儿大调一会儿又小调。这、这、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