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燕 《文教资料》2010,(33):102-103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周爱兰 《小学教学研究》2010,(5):117-117,11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音乐教师应该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切实可行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师应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取“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丰富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5.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道出了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首先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高尚的人。”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学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音乐教师应该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从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最高人类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教育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利用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丰富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9.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育与德育犹如一对亲姐妹,美育中包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美育之中,音乐教育是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政治思想教育,那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10.
马秋莲 《考试周刊》2015,(22):185-18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的特征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以情感支持为载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德育功能。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出恰当的结合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出恰当的结合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无声的德育效果。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都对音乐的德育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孔子曰:“广博易良,乐教也。”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可以调和人性。音乐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伴而行,得益于音乐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能够更加有力、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扬"音乐教学之"长",想方设法地让德育的触角依附于一些音乐活动,那样学生就会在音乐教学中获得真善美。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师不要为思想教育而去对学生进行说教,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着痕迹地进行德育。可能有的老师认为音乐课的任务是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有点牵强,其实不然。因为音乐能够更加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品德教育又是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因此,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德育的触角依附于一些音乐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真、善、美呢?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具有美育和德育功能.在音乐教学中,我通过音乐语言艺术,形象、亲切、深刻地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不胜枚举,我们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通过欣赏、学唱、评析,让同学们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油然而生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看似无任何联系的事物,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教育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德育功能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音乐等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提示我们艺术教育的过程能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想,它与德育是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  相似文献   

20.
<正>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实践中,要让学生享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并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到教学中去。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