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谏被汉赋作家视为赋的重要价值所在,汉赋的规谏往往带有"以颂为讽"的特点,"以颂为讽"是一种比较婉曲、隐晦的规谏方式,但是有时正因为其过度隐晦的方式和过多的颂而不能充分发挥汉赋作家渴求的政教讽谕功用。张衡《二京赋》中的规谏方式打破了"以颂为讽"过度隐晦、过多颂的规谏特征而具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契合现实"、"多角度的暴露"、"落脚点明确"三个方面。《二京赋》中的规谏方式较好地调和了创作动机与阅读效果不一致的大赋传统规谏矛盾,在汉大赋规谏手法的革新上作出了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2.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3.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4.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种矛盾。赋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种体裁特别适合描写华丽、壮美、瑰奇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劝百”。赋家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归之于正”。避免“讽零”,而做到“讽一”,于是就形成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立乐府之制与献赋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乐制思想的象德缀淫与辞赋创作的欲讽反劝也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孔子倡导“思无邪”、反对“郑声淫”,是对乐制和诗教的要求,而从殷商的《桑林乐》到战国楚人的《好色赋》,正显示了继“郑声”而归“雅正”的思想演变。汉代乐府的内廷娱乐性质与象德缀淫思想的矛盾,辞赋创作欲讽反劝的矛盾,均在乐制的变迁中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7.
汉代有"献赋"的现象,其源头是先秦的"献诗"。汉人"献赋"的原因,一是"讽颂"政治,二是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汉代有人因献赋而得官,"献赋"成为唐宋"献著赐官"的渊薮,具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汉代的"献赋"现象,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又影响着汉赋"讽颂"的政治功能和"尚美"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8.
哲学常识第三课出现了两个“两点论”:第一个是单独的“两点论”,第二个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的“两点论”。这是哲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1.二者的区别首先,二者对应的哲学原理不同。第一个“两点论”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即事事有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战国策》文章“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作上也正有这样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时,就可牵一“讽”而动全“文”。第一,“讽”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是“讽”。笔者采取故意写错标题的办法,让学生弄明确“讽?..  相似文献   

10.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展示改革成果,开放丰功,光明日报社推出了‘百城赋”专栏,一城一赋。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带动辞赋创作、促进辞赋创作研究的时代意义。它的创作之得一是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弘扬了传统辞赋;三是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其创作之失有用韵缺失、语言过俗、有颂无讽。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的说法 ,这个时候或许人们并未对这两种说法各自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表示怀疑。但是 ,我们一旦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使用 ,就会看到二者是矛盾的 ,似乎至少有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同为优质缘何有“优价”与“价廉”之别 ?在此 ,我想对这两种情形各自存在的条件或者说形成的原因作些简要分析 ,并浅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优质优价”。概括地说 ,“优质优价”存在于两种条件之下或者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优质”商品 (与同类普通商品相比…  相似文献   

13.
“国事”和“国是”是一组同音同义词,它们都可以表示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事,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异:  相似文献   

14.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而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严”与“爱”是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对矛盾。二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严”是“爱”的表现,“爱”是“严”的前提、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动力。爱之深、求之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  相似文献   

15.
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当然,在文字比例上,“劝百讽一”也是事实。但人们对于这一事实却缺少客观冷静地分析。“劝”多“讽”少格局的形成,一者绝非作家个人之过,二者也非文本本身之过,其成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作家身上。探究起来,这里面的内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中颇多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由。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张金全老师《关于两道习题》一文,认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似乎”与“确凿”“同时修饰限制一个词”是“语法错误”;教学用书对此句的解释“是矛盾的”;断定此句“只能‘确凿’不能‘似乎’”──笔者不赞同此说,以为“似乎”“确凿”连用并不矛盾。兹述理由如下。 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写作时把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概念或互相排斥的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这种手法被称为“矛盾…  相似文献   

17.
讽谕诗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认识价值、功利价值和语言成就三个方面,对讽谕诗的成绩与不足进行探讨。 1 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成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多方面的重大社会矛盾,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讽谕诗都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闻见之间的“足悲之事”。笔锋所及,上至国家大事,下及风俗人情,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抨击横征暴敛,或揭露权贵的荒淫,或谴责不义的战争,从众多的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中唐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是臧克家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此文文笔老到,比喻生动,但文中有一小小瑕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句中的“责无旁贷”用得不是地方。“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作为臣子的邹忌,对齐王尽忠进谏是他“责无旁贷”的份…  相似文献   

19.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上看。“多”与“少”是一组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日常教学中,许多重要环节都存在着“多”与“少”的矛盾,诸如课堂上是多讲还是少讲,作业是多练还是精练,考试是少一些好还是多多益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