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3.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改编自同名歌剧的现代黄梅戏《党的女儿》在歌剧与戏曲的交融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不但在唱腔音乐上拓宽了黄梅戏的音域,还在表演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民族性的音乐在多元化的舞台上呈现出别样的审美意蕴,对新时期戏曲审美艺术的再认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莲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将戏曲的抒情魅力和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相结合,既保留并强化了黄梅戏中具有代表性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唱段,又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叙事手段,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人性化表达,成为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新创黄梅戏《美人蕉》是戏曲面临困境下的又一次新探索。该剧叙述上以闭锁式结构为主,不时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具有哲理意味;其音乐基调柔美而又抒情,以交响思维为主,电声思维为辅,第一次将男声三重唱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在保留传统黄梅戏的唱腔风格的同时又有大胆的突破;其舞蹈设计发挥“黄梅歌舞”的特长,以美的造型吸引观众;在戏曲程式化的处理上采用淡化方式,强调表现原生态的生活,注重表演的情感性,有“向内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曲走出国门、立足海外是时代所需,20世纪以来,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传播逐步踏上轨道,尤其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在新加坡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的大力推动、引导下,黄梅戏在新加坡已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分析、探索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演变,对于促进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构建了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大厦,她对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黄梅戏旦行身段的传承和创造,对黄梅戏唱腔的创造性开拓以及成功塑造了众多黄梅戏旦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女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追求真的理想境界,即向往做真人,爱黄梅戏之真并专心致志做真戏;其二,具有难得的理性精神,对戏曲的本质、黄梅戏改革以及艺术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其三,理想远大,并为自己的艺术之梦做不懈的努力。总之,韩再芬是一位有功底、有修养、有胆识、有抱负的戏剧人,是一位集表演艺术家、戏曲改革家和现代演艺公司管理者于一身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戏曲审美能力,笔者组织学生观看黄梅戏《西厢记》全剧,重点赏析《长亭送别》,并完成习作,不失为教会学生写好“随笔”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关注点更倾向于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戏曲内容。黄梅戏也是安徽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安徽特有的文化内容,拥有浓厚的戏曲文化教育特色,对推动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鉴于此,如何将黄梅戏文化引入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之中,全方位发挥黄梅戏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加以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当前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在全国戏曲艺术整体滑坡的背景之下,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也遇见瓶颈,出现不同层面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优秀剧本较少,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制定黄梅戏发展及振兴政策,完善黄梅戏队伍建设系统,强化市场意识,成立黄梅戏文化传媒集团,建立黄梅戏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全面推进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黄冈师范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黄梅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情况,同时对调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引发对黄梅戏传播诸问题的反思。了解到黄梅戏的复兴发展之路应该是与时代相结合,黄梅戏是人民的戏曲应当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同时黄梅戏也应该要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学生们的课堂。只有充分了解黄梅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情况,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让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走进大学校园,更好地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