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涂尔干是西方道德教育传统模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持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基点,认为社会公共道德的构建必须通过学校道德教育来实施和完成,其中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是为儿童服务的,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实现,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理性主体,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从道德存在、社会存在和人性存在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和理解涂尔干的纪律精神,以揭示其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中后期 ,法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 ,社会道德“失范” ,传统宗教戒律失去权威。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 ,涂尔干要求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 ,提出了理性道德教育 ,并指出理性道德德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道德三要素理论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涂尔干的社会理论而言,其道德教育理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涂尔干提出的"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性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总纲。他对教师权威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的讨论也是很深刻的。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角度讨论道德的代际传承和道德教育的代际机制,无疑是其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道德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对涂尔干道德教育论的批评,既有片面性,但也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5.
李冰  黄天娥 《教育导刊》2010,(10):12-15
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是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和自决。这三个方面既表明了道德的基本特性,又说明了道德内化于主体的规律性,它们内在地与社会密切关联。涂尔干道德观点社会性关联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构建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要遵循道德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注重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教育的“合法性”——涂尔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和利益始终是对立的,道德教育遭遇"合法性"危机。因而,道德教育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学术界当前急需回答的问题。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道德三要素的分析,及从心理学与教育实践视角对道德三要素何以可以培养的论证,为我们回答道德教育的"合法性"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社会学的研究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涂尔干的一大贡献。深入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三要素理论,科学、准确地把握道德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揭示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加强道德教育的学科研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关键的改革转型状态,并由此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以确保社会整体变革的平稳度过。在简要阐述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涂尔干道德教育与社会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其整合后的现实逻辑,并针对当前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现状,以该理论思想为指导,重点探讨具体的优化路径。可以说,以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为指导,研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青年的人格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为公民教育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于晚近一些时候在欧洲大陆兴起,以法国为主要发起国。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在此过程中,旧的道德规范未能及时跟进,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理念,出现了道德真空,导致社会失范。涂尔干开出道德教育的药方,以此重建法国的道德秩序。法国教育部颁布《费里法案》,以官方形式推行涂尔干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语境,当前中国也处于社会转型期,物质文明上升到新的台阶,精神文明没能与物质文明同步协调发展,道德失范事件频发。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前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具有启示意义。围绕这个问题,对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马塞尔·福尼耶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权威学说,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涂尔干企图通过建立教师权威,运用教师道德的优先性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团结的目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文章通过对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的述评,厘清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的贡献与不足,为建构科学的教师权威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概念的基础上,主张高校辅导员应从大学生思想提升的需要、社会学习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以及生涯发展的需要入手,在思想引导、学业帮扶、人际互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下功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明确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推进差异化教育和人性化管理,重视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的正向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一切的社会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相互交往构成的。所有的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出来,而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个人品质后,就充分地体现出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因此,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建构,必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始发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师范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改进和完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调研当代师范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功能,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悖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的张力之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不应仅仅定位于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应考虑到社会人的使命——社会道德的社会法则性。该文辨证分析了德育的社会本质与个体幸福追求的关系,指出现阶段学校本位的德育教育的误区,并探究从关注个体幸福体验的角度进行社会本位的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从在校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到社会精英的违法乱纪行为,无不说明学校德育的懦弱。脱离生活、过于抽象和政治化使德育成为空壳教育。分析道德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指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体现为切实改善受教育者的生活使之趋向更美好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