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凯克斯在《为保守主义辩护》一书中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保守主义的四个基本信念,即价值上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制度上的传统主义和人类完美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发展出一套保守主义的政治道德。约翰.凯克斯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诉求,这种现实主义诉求是通过中庸的而不是极端的途径加以实现的,从而使得其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折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当代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心理分析大师。他晚期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说、自我、本我、超我说以及道德与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等三大理论,对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其理论中泛本能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等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4.
道德形势是社会道德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总体展示,是诸种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的综合化呈现,也彰显和表征着社会的人心所向和忧患所系.围绕如何认识和把握道德形势,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道德乐观主义、道德悲观主义和道德达观主义三种观点.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道德乐观主义者和辩证的道德进步主义者.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道德形势,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加以整体把握,注意区分“主流”与“支流”,理性看待“滑坡”与“爬坡”,在看到问题和危机的同时坚定信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开拓新局面,进入新境界,创造新业绩,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提供动力的支撑和价值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与人性恶之分野被大多数人当作中西方关于人性本质认识的通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人性观的比较分析,认为把二者的差异仅归结为性善与性恶容易使人产生简单化、表面化、片面化的理解,而应该归为:一元和谐论与两元对立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级主义与平等主义、泛道德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唯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人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社会的主要形式,其调节尺度即道德评价标准影响着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间的对称性问题。围绕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历来存有规范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如单从道德规范的视角,容易走向道德绝对主义;若仅从情感维度出发,则容易落入道德相对主义的窠臼。从社会道德实践来看,道德既无法外在于人,也不能完全内在于人。因此,需要尊重道德评价的相对多元性,既注重规范,亦尊重情感,在两者的相对融合统一中,合情合理地对社会事件做出相对客观的道德评价,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8.
浅析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冲突,文章通过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网络建设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9.
反智主义是一种反对或怀疑理智、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或倾向。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它主要表现为“泛工具化”、“泛兴趣化”、“泛情感化”等形式。其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专业社会”面临着知识权威的失落、作为“市场社会”导致了对实利的过分崇拜、作为“政治社会”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贬抑。要超越反智主义的限制,就需要回归教育本身,以理智自主为根本目的,促使个体真正从自身出发获得对有价值事物内在利益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