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材分析本质上是以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为线索,将数学知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认知评价进行分析和统整,实现准确理解教材和科学评估教材的目的。教材分析在实施上可以按照知识逻辑线、教学逻辑线、学习逻辑线和认知逻辑线四条基本逻辑线进行,分别解决"是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四个基本问题和分析八项核心要点,即分析知识体系、教材重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学习难点、学习活动、目标定位和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基于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让"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注重问题引领、挖掘数学因子、探寻知识内核,突出实践运用,充分经历"探索化""自主化""本质化""结构化"的过程应成为数学教学的应然状态,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一个教学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确定逻辑起点和学生发展的现实起点之间的间距,并做详尽合理的分析,是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费劲的工作.可这恰恰易被教师视为无足轻重.请看一组教学导入片段: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有了课前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的意识,实践着既重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在探索宴践中,却还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从而预设出有效的教学.学习起点,是数学教学的起跳板、找得越准,踩得越响,跳得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方晨霞 《时代教育》2011,(3):232-233
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起点难以把握的分析和对把握学生学习起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师要从"站得高,看得远,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抓得准、教得透,合理把握学生现实起点"、"处理好个性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迁移"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教材,而更应注重用教材"教"。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好"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五个教学环节,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正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我们都明白,无论教材怎样更新,都不能及时适应教学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发展,多少有些滞后。我们应认识到教材解决的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至于具体怎样教,并不是教材所能告诉教师的。丁杭樱老师的做法对所有教师都应有所触动,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及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还是千篇一律的死搬硬套,是否还是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与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提高课堂实效。熟读教材,有助于教师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前测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展开富有成效的、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从"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学习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探索构建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霜 《教育》2013,(6):52-53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高效。下面,对于如何寻找并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  相似文献   

10.
杨根银 《学子》2012,(8):44-45
一、"学习起点"把握不当的现象1.低估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教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了解的是教材,而教材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样往往会使教师低估学生本身所掌握的潜在学习资源,完全从逻辑起点出发,依据教材进度分析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进行教学预设并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9+6”时,一位老师...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呢?可以课前了解,或者利用课堂生成,或利用作业反馈,也可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预设到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呢?可以课前了解,或者利用课堂生成,或利用作业反馈,也可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预设到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不只在教材,更在儿童。随着家庭启蒙教育、学前教育、社会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学习起点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起点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教在学的起点处,就是要从儿童的"现实起点"出发,把儿童的问题、困惑、经验、感受等作为材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儿童知识、能力、思维、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分析教材结构是解读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轴",让备、学、教、研融为一体。教师在分析数学教材结构时,要分别立足于课时、单元、学科,对数学知识点、知识线、知识块、知识群做结构化分析。分析数学教材结构,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生成。  相似文献   

15.
卓晓孟 《中学教育》2021,18(6):72-83,109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态日益显现。教材知识选用是保证线上共同体学习的关键要素。以杜威教材观为分析框架,以深度访谈为方法,试图了解中小学教师教材知识选择什么、怎么选择、选择效应等问题。研究表明,教材知识选用倾向用于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旨在学生感知教材知识、意于延伸学习视野与经验三个方面。研究发现,相比实体课堂,线上教材知识选用的知识运用成分比重少;在形态、逻辑、证据、角色等方面已经突破实体课堂认知框架;育人逻辑和技术逻辑之间存在冲突;网络环境、教材观、技术因素影响选择质量。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教材知识选用应凸显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目标、以复杂性思维重建教材知识观、按照技术的认知方式选用教材知识、完善教材知识选用标准,以教材知识选用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现实起点.学生学习的起点可分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而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原先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求通过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善于分析逻辑起点,立足现实起点,找准教学起点,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材选文的"定篇""用件""样本""例文"四个不同类别的角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分别是: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用教材教"不可绕过"教内容";发现"例文"的示范作用,"用教材教"的重心应垂向"教方法";注重"样本"的独特价值,"用教材教"要充分关注"教过程";发挥"用件"的实作效力,"用教材教"要实现教学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英语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遵循教材的知识逻辑,提出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两大策略:一是向学解析,甄别剖析学生的学情与教材内容的关联;二是向学重构,构建联结更迭的"二维四重"样态,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认清几种不当的"关注学习起点"教学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