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与劳动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文章针对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教材内容,开发有层次的劳动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实践、创新,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方峥嵘 《福建教育》2022,(4):39-41+5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架构起劳动教育主题学习通往生活的桥梁。本文通过对当前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尝试从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的目标架构、设计、实施与评价中促进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以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劳动价值自觉,为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奠定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3.
程伟 《天津教育》2023,(10):130-131
<正>当前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课程评价的“保驾护航”。我国劳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课作为劳动教育的“开端”,需要课程评价的介入。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研究,积极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明确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目的(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应对当下新时代教育背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趋势,尝试从开发劳动课程资源、走进自然、增设创新项目化作业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课程与劳动实践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有关要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体现。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存在内容和目标模糊、理论与实践脱节、机制和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坚持教育性、全面性、实践性、融合性等原则,探索构建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1+3+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在目标上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理念上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内容上基于实践导向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保障上基于实践导向营造劳动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劳动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以往应试教育理念下,劳动课程的组织方式相对单一,教学局限于课堂、教材,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项目式教学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全面推进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从清晰项目式教学思路入手,逐层解读教材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巧用任务驱动,促进深度学习;优化作业模式,提升实践能力,多措并举,有效促进小学劳动项目式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永胜 《教师》2023,(11):18-2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有效的劳动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文章指出,教师要立足课程主题、地域文化、社会实际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要借助值日劳动契机以及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职业体验,设计校园服务、农业种植、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新教育形势下的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不同,不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而是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进行充分融合,目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科学的劳动技巧,锻炼学生劳动意志,使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见的、简单的劳动技术,掌握生活必备技能和知识。基于此认识,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效结合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与社会属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发展。一、开发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小学劳动教育效果不佳,难以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基于此,必须要立足于当前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现状,更新劳动教育手段,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路径,不断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从学生的兴趣、学校的实际、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意志等核心素养,实现“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育德”的劳动教育目标,成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肖金良 《新课程研究》2010,(6):126-128,130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学科被弱化,实施可有可无的状态,只有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操作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重视小学劳技课程的教育,努力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条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自信心,扩大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在劳动中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魏雪萍 《学苑教育》2023,(10):64-6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将当前阶段的知识学习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常识、技能作为实践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校本化原则。本文基于该课程的校本化原则,对设计和优化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婷 《学苑教育》2023,(35):76-78
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研究热点,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劳动教学氛围,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多方位地投入劳动教育资源,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展开探讨,并提出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以期能有效培养并深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给公安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当前形势下,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树立突出实践导向的价值理念,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给公安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当前形势下,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树立突出实践导向的价值理念,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诗风 《山东教育》2008,(1):96-97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情。”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劳动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小学劳动学科作为基本技能学科,理应承担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基本劳动技能的重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广大的小学劳动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对成人学习者进行自我导向学习意识、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是终身教育时代与信息时代成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开发一门旨在促进成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非学科性的自我导向学习课程,是推进成人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成人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素养的一种探索。本文对自我导向学习课程开发的背景、目标、原则,以及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确立课程的基本构架,以促进该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通州湾分校(南通市通州湾第一实验小学)以“三爱(爱祖国、爱探索、爱表达)三有(有爱心、有格局、有本领)”为素养目标,从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和种植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将“耐盐水稻”课程与学校全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构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学生特点的“耐盐水稻”校本化课程,建成教学做合一的具有较强场景性、体验性、价值性的耐盐水稻课程基地,引领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夯实劳动根基、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素养、获得劳动情趣,从而提升办学品质,实现以劳育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