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文章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高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弱有所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提法将资助工作提升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度。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高校要运用好"精准资助"制度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推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提升,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资助育人体系构建首先应当做好工作宣传,真正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做好精准资助。但目前的资助工作宣传存在一些问题,需建立适当的宣传工作理念、原则、程序、监督评价和跟踪体系,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宣传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抓制度完善,绘制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宣传"工程图",构建长效宣传机制,进一步扩大宣传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实现资助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探索"一主两辅、三风育人"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化、第二课堂的德育化,构建课程教育模式;以"教风引领、学风养成、军风塑行",构建管理育人模式。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和青年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一切工作以育人为根本,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还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命和育人优势,也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体化"的心理育人体系以及相关制度安排使然。进一步探求心理育人一体化建设的框架体系,能够整合高校的一切积极育人元素,挖掘校内外资源,创新育人方式,搭建育人平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体系,对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质量提升体系之一.新时代高校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整合资源、优化机制,以实现全员性联动;横纵延伸、精准施策,以实现全域性覆盖;创新方法、拓展渠道,以实现全方位渗透.据此,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7.
"三全育人"核心在"育"、要点在"全"、根本在"人"。构建"三全育人"模式,既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协同长效机制等路径突破目标困境、人员困境、技术困境与评估困境,对实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高校资助体系在资助与育人结合上,特别是促进受助学生自身发展上出现瓶颈。这种情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发展型资助并非是对现有资助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其发展和创新。它是在继承、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灵魂,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它在相关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帮扶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励志育人"。  相似文献   

9.
张启钱 《江苏高教》2021,(3):109-112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应着力突出育人主体的全员性、育人过程的贯穿性、育人模式的完备性,深化工作内涵、健全协同机制、汇聚育人合力、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能力与实效.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人力资本理论以及马克思全面发展思想有力支撑了高校建立"育志""育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文章以落实精准资助为根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价值引领、道德浸润、理想指引等构建育志系统,通过素质提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为重点内容构建育智系统,促进"红"与"专"相结合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通过"大资助"的理念创新、"大数据"的方法创新、"大平台"的实践创新,实现经济资助、精神培育和能力锻炼充分融合,提升资助工作成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