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置     
如果一直向上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存在;关键的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几何图形并不因为运动而发生变化,例如从不同的运动参照系看来,一块胶木三角板 形状都是相同的三角形。也就是说,空间是绝对的。又由于经典力学中的时间是绝对的,所以由 时间所决定的尺度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也是不变的。但是根据相对论,空间和时间随运动状态而变 化,所以空间中的几何图形也就可能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呈现不同的形状。在某一个参照系中的几  相似文献   

3.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1:这种方法能行吗?别胡说! 师:如果给企鹅搬个家,带到我们这儿生活,你会给它安什么样的家? 生:做一个很冷冷的房子。 生:给它周围弄些冰。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根据心理学、社会学、训练学对逐渐渗透到训练中的“以赛带练”思想进行论证。依据“训练”和“比赛”的概念和目的得知,“练”是一种训练过程;而“赛”是一种目的性过程。竞技运动员多少年如一日,不断拼搏,是与其持续实践又不断提高的成就动机的推动分不开的。因而对“以赛带练”这种提法是不完全符合逻辑理论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定语琐谈     
我们知道,“中国领土”这个词组的英语翻译是China's territory,而在美国的许多“中国饭店”的英语是Chinese restaurant而不是China's restaurant。当初,“毛泽东思想”这一政治术语曾被翻译成Mao Tse-tung's thought。周总理认为译作Mao Tse-tung thought更好,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仅仅属于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科。从其开设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学生的热烈欢迎,但因为其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都存在着一个困惑的问题: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及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一些经验。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为目的,因此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尽量做到多留一些时间、多提供一些动手机会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学会…  相似文献   

7.
胡传景 《阅读》2011,(12):26-27
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很多同学都胸有成竹,我也是其中一个,觉得这个主题实在太好写了,因为妈妈的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8.
清末修律是在外力因素的推动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和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一个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过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在沈家本的带领下,修订法律馆制定了大量的近代新式法律,但是遭到了礼教派的猛烈攻击,双方的争论焦点是如初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是为"礼法之争"。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生长于一定的文化、经济土壤,它应当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贸然的法律移植因为缺乏风俗习惯的支持而难以实施,从这个角度看,清末修律的失败是必然。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应该吸取这一历史教训,立足本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成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命运"是个延伸了几千年,从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角度、层面、形式出现的话题,它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研究人生哲学的重要部分。命运与命运之间有着无数神秘的必然与偶然,而每出现一个必然和偶然就会产生出命运与命运的关联,每一个关联会形成一条无形的线,许多的线重叠交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一面巨大的网络。从这个演变了无数岁月的网络中,我们可以探索出命运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得出命运的客观结论,进一步揭开命运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良心如枕     
一个人能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这不是一件小事。———高尔基午后,倚于床头闲翻杂志,看到一个句子:“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我就随手记在纸上,细细体味。这个句子让我想起一些事来。这件事是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夏天晚上,我们在院中纳凉。一只半大的白兔从门缝跑进我家,赶之不去。母亲说:“天这么晚了,让兔子往哪儿去呢?弄不好会让什么给吃了。先留它一夜吧,明早谁吆喝,再还给谁。”我就找出一个笼子把兔子安置下来。到了第二天,并没有人吆喝少了兔子,又过了好多天,还是没人找。兔子在我家一天天过下来,母亲却日益感到不安。“瓜…  相似文献   

11.
问:从今年秋季开始,武汉的初中一年级将会开设科学课程,这个消息在这之前可以说很多媒体都没有报道过,为什么对此宣传采取谨慎的态度呢?谭仁杰:科学课程的改革,有一个过程,当我们认为这个过程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或者这个课程改革的环节还没有到位的时候,我们没有让媒体发表消息,哪怕是发表某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逸明 《阅读》2014,(Z6):20-21
<正>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读到大     
星河 《阅读》2008,(12):4-5
我小时候正是科技大潮兴起的年代,书店里一下子多了许多少儿科普图书。记得有一天,老师给我们推荐课外书,写下了满满一黑板的书名。我当时就惊呆了,因为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好书!最后,我决定先买《生命进行曲》。在我当时看来,《生命进行曲》虽然是少儿科普图书,但这个书名是那么富有诗意,那么激动人心。  相似文献   

14.
古往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以其独特完美艺术作品而文明于世。实际上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创作是艺术家审视内心世界、探求与思索的过程。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内心情感的剖白。创作促使我们将所要表现的内容题材与所需的形式法则加以艺术提炼和升华,使之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化的艺术作品。这个过程使我们自己不断得以熔炼,最终蜕变成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并不断完善着自我。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的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眼中只是一个“不配教我”的角色,那么这个学生对这个教师的教诲只会左耳进右耳出,或产生逆反心理,和老师对着干,对什么都不在乎。教师的威信同时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教育力量。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中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感兴趣,并且付诸于言行。走到什么地方都会说:“我们老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高雅艺术。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从而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有位名人说过:“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都耳熟能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乐此不疲,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只剩一英里     
林静 《阅读》2007,(9):11-11
1950年,弗洛伦斯·查德威克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而产生,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演变涉及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其中以语汇的演变最为活跃,因为语汇反映了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生活的认识.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很有趣的,不要说古人说的话有一些我们已经很难弄懂,假使十几年前听见有人说:“干部下海了.”谁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细 细推想下去,几十年以后,人们是否还能懂得“下海”的意思,也大可怀疑.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有20 多个词汇称呼雪,而表示一日3餐却只有1个词:菲律宾有一个不久前发现的原始部落,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关于战争、仇恨和武器方面的任何词汇,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样古代的语言学家也不会弄懂“卡拉OK”这个词的含义.这些都证明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消亡,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候,语言的变化更会明显.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的深刻变化,表现在语言上,这就是出现了许多的时髦词语.这些时髦词语具有不同的感性色彩.反映了我们这个急骤变化的社会;了解这些时髦词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这些时髦词语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什么     
沈喆禹 《阅读》2015,(15):25
幸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幸福是一根甜甜的棒棒糖,幸福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我最大的幸福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下着大雪,我在妈妈的房间里玩得正开心,因为那时我还小,又加上玩得入迷,结果一不小心,踢翻了热水瓶。热水一个劲儿往我脚上浇,顿时,热水穿透了我的袜子,我感到一阵阵刺痛,便哇哇大哭。妈妈闻声赶来,连忙把热水瓶拿开,从抽屉拿出烫伤膏,小心翼翼地涂着,此时,妈妈已满头大汗。爸爸知道后赶快把我送到了医院,  相似文献   

20.
在几年的教学中,看到有些《电磁学》参考书中,认为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即其体内场强处处为零(E_内=0)不但是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充分条件。笔者认为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所谓充分条件,就是如果已知导体的(E_内=0),则导体必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有些《电磁学》中对此的证明,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问题的已知条件是(E_内=0),需要证明的是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在证明过程中显然不允许引用静电场边值的唯一性定理。因为这个定理是根据静电平衡这一前题得出的定理,而静电平衡在现在的问题中,并不是已知前提,而是未知的特征结果,所以在证明中就犯了一个倒果为因的逻辑上的错误。第二,唯一性定理要求每一个导体的电位值或每一个导体上的总电量为已知,而在我们的问题中仅仅知道(E_内=0),这只相当于已知每一个导体上的电位值处处一样,而并未给出确切的电位值,例如我们可以设想电位值是一个处处一样但却随时间而同时变化的值,这并不违背(E_内=0),但却不是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即使允许引用唯一性定理,(E_内=0)也是不符合唯一性定理对边值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