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抗日人物和抗日组织为研究线索,对现代抗日斗争与南少林的关系进行探研,认为:一些民间南少林武术传人或南少林组织将南少林武术的技击和精神价值运用于抗日斗争之中,不仅直接打击了日寇,而且振奋了民族士气.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在淞沪抗战中威震日寇所使用的刀法直接或间接源自南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2.
简述南少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近年来海峡两岸南少林文化民间交流现状,从交流形式、文化内涵、政治等方面总结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整合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完善南少林武术文化体系、结合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地缘文化特色等对策促进闵台民间交流。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背景下南少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尝试在闽区域文化、佛教文化、闽武术文化和会党文化下研究其内涵,了解南少林文化在福建的推广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桂东南极有影响的南少林十八路庄从乾隆末年起传承了200多年,形成了包括南少林十八路庄的文化渊源、各代宗师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等丰富的集体记忆.从功能主义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的解读表明,集体记忆体现了群体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由此形成的群体意识对于群体的凝聚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民间传统武术的集体记忆也是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信息源、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对传统的延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加快海峡西岸建设、促进和谐发展新时期大文化背景下的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洪拳的起源洪拳是广东省五大名家之首,它与刘、蔡、李、莫四大家齐名,同属于南少林派系。据传说,约在清乾隆中业,福建泉洲人洪熙,字文汉,号孔臣,是福建少林寺著名和尚至善禅师的弟子,脱师后成为南少林派的著名拳师。拱熙原是茶叶商人,来广州后被人称为熙官。熙官身材魁伟,臂力过人,他将所学的技击与搏击经验结合本人的体型特点创造了以马步稳健,桥沉力雄,攻防连环,浑厚威猛而著称的洪家拳。洪熙官曾两次到广州市授徒。初次来穗,因在福建好打不平而伤了人来广州走避,埋名隐姓,在红船(广州的粤剧团体常用船载  相似文献   

8.
伏羲作为人祖.是神话?是传说?是历史?如果是神话,那么这种神话,却恰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如果是传说.那么这种传说.却为人类文明的肇启留下了口头相传、永不泯灭的美好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则更清晰地记录了我们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创立的光辉业绩.从神话、传说、历史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伏羲氏是智慧之灵.教化之圣,人文之祖.  相似文献   

9.
采用历史学、人类学、武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试图对明清时期的南少林武术进行梳理,初步展现其明清时期的情况,从宏观上把握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吴川市580名洪拳练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练习洪拳的男性多于女性;练习洪拳的年龄多为中壮年、每周练拳2次数较多;练拳目的就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健身健体、防身自卫为主;练习场所多在庙宇和庭院、学习途径是从专业民间拳师那里学习.由此对吴川市农村是否有必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洪拳的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了吴川市洪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国农村洪拳发展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更多更好的洪拳团体,进行洪拳的比赛和交流,特别是学术上的研究以及制定出一套洪拳练习标准,并进一步符合国家武术段位制的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浙东内家拳的拳理技法及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自16世纪前后的明中期开始,中华武术苑地里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诸家拳艺技法。其中,在技艺上体现为以静制动的浙东内家拳出现,是继主于搏人的少林拳之后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对后来传统武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尽管历史上留下了诸如黄百家有关内家拳拳理技法的记述,但对这些材料如何读解以及该拳理技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长期来少有研究者涉及。文章围绕世传的所谓《内家拳法》、内家拳的拳理技法及其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论述,希冀能对有关传统武术理论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相似文献   

13.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少林武术以它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皈依弟子,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然而,如何看待少林武术的历史形成,至今为止依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源起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南北朝说、隋唐说和元明说。前两种观点,目前尚未得到史料佐证,而后一种观点,据各种文献记载,依稀可梳理出它的基本脉络,并不晚于明中期,少林寺内的习武活动已成规模,并以勇武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着诸多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其中,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可谓形形色色,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众多南征传说中比较典型和流传较广的传说之一,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出发,对诸葛亮的"攻心"战略观、人才观以及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民族政策等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诸多"起源说"的基础上,认为少林武术起源是以"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入少林寺时间为界限的,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同时,少林武术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武僧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唐代还没有形成少林武术少林武僧,只有“十三僧助唐”,而没有所谓 “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僧人习武已经比较普遍,但唐代少林僧习武于史无证; 而五台山僧在唐代即以武名。  相似文献   

18.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