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复习正比例应用题——“多题一解”(一)先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正比例意义、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回顾已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能用正比例方法解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用简易方程解答正比例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一题多解,懂得正比例应用题与归一问题、倍比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二册正比例应用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十二册67页例4二、教学目标1.掌握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步骤。2.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训练,铺垫引新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小麦的亩产量一定,小麦的亩数和总产量。(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式是什么? (y/x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六年制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例3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1一17题.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应用题变化方式大体有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这几种,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学生解应用题的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8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步骤,并会解答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审题填空①一台机器工作2小时,生产3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这台机器工作5小时,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应用师教学只有抓好练习这一环节,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课堂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一、突出重点的练习 在讲题正比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培养其精心、巧思和捷思,可安排以下层次的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9):91-92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以读题审题的训练为基础,夯实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开拓学生一题多解的思路,培养学生总结反思错题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68页例6,是比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该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而,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并正确找出隐含的相对应的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关键。一、主要教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问题,在探讨中自己解决问题。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相似文献   

12.
在解应用题时,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比例的问题。有的是正比例关系,有的是反比例关系,也有将正反比例综合起来的复杂比例关系。在解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分析与判断,搞清楚题中是何种比例关系,然后进一步求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比例的一系列应用题。一、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例1:一个打字员5分钟可以打550字,照这样计算,她打完一篇2585字的文章需要多少时间?解析:这道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归一问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打字速度一定时,打字的总数与打字时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假设需要的时间为x分钟,列出一个正比例关系式:550…  相似文献   

13.
正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种训练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方法。一、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分数应用题中不少题目能一题多解,对于这类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尽可能让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之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于其思维能力。现就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运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谈一点粗浅的做法。我常采用顺→逆→顺逆交替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首先从顺向思维应用题开始,然后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使其变成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最后改变成需要交替应用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完成的应用题。例如,在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顺向思维应用题。佳丽服装厂五月份计划生产一批服装,每天生产27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40套,五月份实际生产服装多少套?  相似文献   

15.
教好学好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复习和巩固好简单应用题是提高解答复合应用题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研究得比较多,而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巩固和提高工作却忽视了。例如,教材中出现的许多简单应用题,只作为巩固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一练了之,很少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数量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对其数量关系和结构特点就会逐渐遗忘,影响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虽然在高年级不是重点,但还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注意不同类型的内在联系,又辅以一题多解的方法,不仅能加深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下面以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页例5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三的第4~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艳玲  吕影 《黑河教育》2014,(11):74-74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应用题。教学难点能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导自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2.能正确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73~74页例题、“做一做”第1、2题和练习十六第1题。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与除法应用题有关的数量关系。②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③渗透系统思想。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通用五年制十册数学教材的《正比例》中,例5的的教学,除了应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运用正比例意义分析、判断和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例5下面的两行文字:"注意:例5中的'吨'不必化成公斤,只要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用相同的单位就可以了."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例5时,只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分析、判断和列式解题,而对例5下"注意"的内容比较忽视,往往只在解题结束后,由教师或学生宣读一遍了事.使例5的教学要求变得与例4毫无差异.这样一来,教材中要求学生"注意"的内容,实际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完毕,他们对例5中的"吨"为什么不必化成公斤,以后遇到什么情况就应进行化、聚,仍然糊里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