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七世父母"始见于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属中土最早传译的大乘佛经。在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中,"七世父母"和"所生父母"对举,两者共同成为救助和济拔的对象。唐代高僧宗密发覆了"七世父母"的佛教内涵,并把盂兰盆会仪式作为"悲智六度法门"予以强调。"天子七庙"的"七"代表庙制的最高等级,"七世父母"的"七"亦代表"终极解脱",然前者为帝王专用而后者成为庶民祭祖方案,其中彰显的平等观乃佛教对中土文化的独特贡献。在南朝,盂兰盆斋会成为佛门主导的孝亲祭祀仪式;在北朝,造像碑题记和敦煌写经题记显示,"七世父母"渐渐加入到庶民祈愿祝福的主要"奉为"中。梳理"七世父母"在观念世界的生成和在中古生活世界的流布,旨在呈现大乘佛教慈悲观念如何进入中国思想、如何参与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受般若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輪王治國思想得之於大乘佛教慈悲思想和貴霜王朝政治實踐的相互結合,其在中土傳統王權觀之外提供了另一種政權合法性來源。自後趙始,轉輪聖王治國思想獲得胡族政權的認同,成爲胡族政權實現"君臨諸夏"的意識形態工具;自北凉始,石窟成爲輪王治國思想最好的表法載體。水泉石窟主尊的"兩佛并立"模式和胡靈太后的佛教政治理想相關聯,北響堂"高陽三窟"的輪王坐姿正是大乘佛教慈悲思想的表法符號,也和北齊文宣帝的佛教治國方案密切相關。遵循"從觀念到禮俗倫理到藝術遺存"的思想史研究路徑,本文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大小乘佛經是同時傳譯的,大乘思想如何在中國中古早期獲得傳播并扎根,最終成爲中國文化的要素,參與建構和定義了中國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作时间、创作缘由、文体来源及体制特点等方面,对谢灵运《答范特进书送佛赞》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这篇作品产生于元嘉二年(425),是谢灵运写给范泰的一封书信,它全面真实反映了刘宋元嘉初年名士阶层的佛教活动以及佛教赞颂文体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封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表明,南朝刘宋的元嘉之世前后,以范泰、谢灵运、谢惠连等为代表的名士阶层的日常生活都深受佛教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晋以來,私人立寺造像蔚成风气,二是文人对新出的大乘教理所表现出的极大研讨兴趣。而这两方面都刺激了佛教赞颂文体创作在元嘉之世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觀音身世和因地修行事迹在大乘佛典中的缺失,導致唐以前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的缺失。千手千眼大悲觀音爲觀音大悲行門表法,妙善公主的故事是從中國本土诞生的大悲觀音本生,據此創作的妙善公主故事壁畫,相當於大悲觀音變相中的妙善本生變相或大悲觀音成道變相。這兩種本土變文和變相彌補了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缺失的遺憾,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國文化時空中合乎邏輯的呈现,是佛教中國化的特殊案例。同時,作爲本土制造的觀音本生故事,妙善成道的每一個環節皆和大乘佛教六度思想若合符契,分析妙善孝親故事中的大乘思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平等爲内核的大乘佛教孝親思想,假儒家孝道思想爲"善巧方便",完成了其在中國社會的表法和傳播。  相似文献   

8.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之中,尤其为大乘佛教和崇尚大乘佛教的中国佛教所倡导。“自利利他”思想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四摄 法”,和“六波罗密”,体现了慈悲为怀、平等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并行并重、辩证统一的精神。它是传统化中的优秀化,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应该成为普遍伦理原则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中对于诸法有"十喻"之说,用十种意象来比喻一切法,十喻的本质可以简约为一个比喻,就是影像喻。影像喻的涵义丰富,既是对于所有现象界的形象的比拟,又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现量观照世界的方法,体现了佛教最高的"中道"的哲理境界。佛教中影像喻的探究,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影像执著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12.
禹州善才寺     
正一武则天大周年间,阳翟(今禹州)城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寺院,名善才寺。"善才"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用来称呼弹琵琶的艺人或乐师,意为"能手"。而在佛教中,"善才"与"善财"同义,是一佛者的名字"善财童子"。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接受文殊菩萨对"善"的点化,开始了游历参访的生涯。他游历了110个城市,参访了53位善人,求得种种的法门知识,称为"善财五十三参",最后终于到  相似文献   

13.
聂希 《华夏文化》2014,(1):12-13
<正>《中论》作者龙树,印度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2—3世纪。传说中他的师父姓龙,而他又诞生于树下,所以叫做龙树。龙树出家以后,很认真地研习大乘佛教的经典,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很快通达大乘经典,然后着手创立宗派,著书立说。龙树的著作很多,因此他有"千部论主"之称。龙树的著作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他被誉为"八宗共祖"。他的著作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大乘破有论》、《七十空性论》等,其中《中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践履的传统相符契.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16.
<正>净土思想是我国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的净土便是指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成就的清静国土,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宣扬了很多净土,比较常见的有无量寿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净土,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此外还有《华严经》的华藏  相似文献   

17.
海波  王欣 《华夏文化》2010,(4):47-48
<正>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由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译出的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乘经典。在印度佛教史上,该经同样是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中  相似文献   

18.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