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适应生产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产量质量,改善生产环境,某烧结车间再度进行了改造,根据《规范》对其改造后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对70个接尘作业岗位,89个接触噪声作业岗位,18个接触毒物作业岗位进行评价,单项指数达标率分别为50%、71.9%、94.4%,改造后,综合预评价级别为Ⅲ级,综合卫生预评价结果为限期治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水煤浆气化装置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作业人员个体接触水平,通过对检测结果分析,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关键措施和完善职业病预防要求。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系统工程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存在的主要毒物为一氧化碳、氨、硫化氢;气化装置区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4.2mg/m~3、5.3mg/m~3,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渣水处理厂房维修工接触硫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10.9mg/m~3,超标,属于Ⅱ级(中度危害作业)岗位;主要岗位人员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测量结果均超出85dB(A)要求,噪声岗位分布广泛,检测结果范围LEX,8h=85.8~99.1dB(A)。结论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大型水煤浆气化装置存在急性中毒的潜在风险,需增加检维修作业现场的局部通风设施,加强急性职业中毒知识培训;作业人员需按要求佩戴防噪耳塞,以降低噪声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3.
黄涛  蒲万芬 《内江科技》2011,32(7):19-20
泡沫驱油是提高恶劣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泡剂的优选至关重要。对于常压下各种起泡剂的起泡性能研究较多,但油藏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研究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对季铵盐类、阴非离子等多少种表面活性剂在高温(60℃-120℃)、高盐(矿化度20000mg/l)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研究,表明同等浓度(0.2%)下ALCD-1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起泡性能,并在120℃温度下、老化30天后半衰期高达500秒,泡沫细腻,强度高。同时还表明ALCD-1这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对盐度和温度并不敏感。通过自主设计的油藏条件起泡性能评价装置,对CO、N、烟道气复配0.2%的ALCD-1在(温度范围60-120℃,压力范围4-15MP)下形成的三种22泡沫体系进行了起泡性和稳定性研究,实验表明:①CO2泡沫在90℃,8MP条件下的起泡性能最好,且起泡性随温度降低而降低;②N2泡沫的起泡性在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下,起泡很稳定,在120℃,8MP条件下,起泡高度和半衰期都呈现最佳;③烟道气泡沫烟道气泡沫的起泡性能很好,且半衰期也较长,但不同的气液比对起泡效果有一定影响。本文针对CO、N、烟道气三种主要驱替气体22进行了在油藏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的研究,对于实验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今后的非混响提高采收率方向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介     
刘先林(1939.4.1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30多年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已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任课题组长完成的863-328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W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以上科研成果均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玠(1943.11.22--)冶金自动化专家。安徽省舒城县人。1967年北京钢铁学院轧钢机械研究生毕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在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中,创造性地研究开发了许多新的过程控制模型,主持并参加了一米七热轧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工程,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并在梅山冶金公司、太钢得到应用。在热冷轧宽带钢轧机和新钢种数学模型研究开发中也取得突出成就。对高炉、转炉、连铸机等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很深造诣,主持和参加了武钢、太钢、鞍钢等10多项重大计算机控制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等10余项,获199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发表专著、论文、报告1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1943.1.16-)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广东番禹人,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现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国家科委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是我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60路FDM/TDM复用转换设备和30B+D/NTI设备;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内首先主持研制成功了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作为总工程师,领导管理了PDH三次群和四次群复用设备、成都--灌县三次群光通信示范工程、140MB/S光通信系统和16x16DXC/4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研制。多年连续参加ITU-T研究组,完成了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多次担任光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审订会议技术组长和重大光试验网、通信工程审评验收技术组长,多次参与了国家和邮电总通信发展的决策。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铭汉(1925.4.2-)实验高能物理学和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仟电子伏和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建成后负责其运行和改进,对我国低能加速器的发展做出贡献。率先研制和发展多种粒子探测器,进行我国第一批核物理实验,成果达到国际水平。70年代开展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首先在国内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1982年起主持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粒子探测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尚合(1937.4.11-)静电与电磁防护工程专家。山西省闻喜县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教授、所长。在静电安全工程方面,建立了电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模型,阐明了高压静电场中物质导电的机理;提出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测定了火箭弹、导弹火式品的真实静电感度,解决了"反常发电"的难题;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静电测试理论、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高压动态实验方法;利用静电加速器和射束技术开展了聚合物抗静电改性研究,研制成"分段衰耗式"电子束抗静电改性工艺和抗静电改性剂;主持制定了三项武器装备防静电的军用标准并已实施。研制了5种静电测量仪器,建立了静电高压、静电电阻、静电电容等国内静电标准,对国防和航天等领域防静电技术改造工程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质量监督。进行了"军械装备防电磁危害技术保障研究",完成了高功率微波超宽带强电磁脉冲干扰对电火工品、电引信辐照效应实验。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请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本。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松林(1940.8.14-)光学专家。江苏省溧阳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82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理工大学仪器仪表学院教授、院长。在傅里叶光学理论、光学象心理物理实验研究中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在国内率先从事光学系统CAD研究,并主持完成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称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物体位相恢复、梯折光学材料、光栅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模/数变换器件等研究中都做出了贡献。研制成功CdSe液晶光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等专著。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1936.12.1-)电子工程专家。原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在数字式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微程序控制模拟滑窗分段FFT谱分析及数字式多门限自动检测的独特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模式,解决了大动态宽频信号高分辨谱分析问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居衍(1934.7.9-)微电子技术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工业的开发工作。60年代初,摸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单片硅平面集成电路,为开创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做出贡献。相继提出并研制成功高速发射极分流限制饱和逻辑电路、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电路等创新结构。70年代筹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主持研究成功离子注入新工艺和计算机辅助制版系统,为成功研制4096位动态随机存储器等多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80年代,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新模式,促成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的建立,为南方微电子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主要论文有《硅次掺杂层的平均载流子迁移率》、《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