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圜钱在铸币史上出现于战国晚期,圆形圆孔,面分有廓、无廓两类,背皆平素,形制应从古时玉纺轮、玉璧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古代货币从形制杂乱的刀、布向统一的方孔圆钱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蔺"及"离石"圜钱据考均出自战国晚期之赵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23)
正在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中,圜钱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式,也被称作圜金、环钱。这种铜铸币是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中演化而来,其圆形圆孔,背平素;正面钱文大多纪地名,或兼有纪货币单位。由于圜钱制作简单,且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使用,较刀、布类货币更具实用性和优越性,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也为洎乎后世的方孔圆钱铸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志荣 《收藏界》2011,(5):90-9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  相似文献   

4.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6):78-79
圜钱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种货币,圆形圆孔,虽然流通时间较短,但在货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存世稀少,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圜钱是战国时期出现最晚的一种货币形式,最早铸造圜钱的应为战国中期的魏国,后广泛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  相似文献   

5.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11):78-79
圜钱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种货币,圆形圆孔,虽然流通时间较短,但在货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存世稀少,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圜钱是战国时期出现最晚的一种货币形式,最早铸造圜钱的应为战国中期的魏国,后广泛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西边  相似文献   

6.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7.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及右而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  相似文献   

8.
古币三则     
天雨 《收藏界》2011,(6):79-80
先秦圜钱——"古"字币传世和出土的圜钱,按币上铭文约有二十余种。这种圜形铜钱,主要流通于战国中后期,是先秦货币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成为秦统一中国后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对中国货币乃至周边诸国货币经济有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正隆元宝”小平钱,金代海陵王正隆年间(1156—1160年)铸,面文楷书,旋读光背,铸制规整,质地精良,文字俊秀,有北宋大观钱的风韵,径24~25毫米左右,一般每枚重3.4克。其中大的版别不多,仅有一种“正”字末笔左端出头写法的,亦称“五笔正隆”,为古泉界所推崇,也为钱币爱好者所喜爱。钱币爱好者称“五笔正隆不在正,而看隆下生”,皆因其存世少见,素为藏家所珍视。  相似文献   

10.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11.
董良义 《收藏》2021,(3):132-133
钱局铸制新钱时,为了省工省时,对原来的旧钱楔加工改造,再用来铸制新钱,一般是仓促而为,权宜之计,所铸之钱还带有旧钱的痕迹,叫做改模钱。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廷在山西大同设立大同钱局,铸造顺治通宝钱,背右铸“同”字记局(图1)。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20,(10)
正战国时期赵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赵国在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货币形制也比较复杂,且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流通行用的货币形态,大致上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刀币、圜钱等几大类别。在赵铸币中,地名为"蔺"字的货币,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小直刀、圜钱五种,其中小直刀与圜钱甚为少见,属珍稀品种。地名为"离石"的货币,在形制上亦可分为尖足布、圆足布、  相似文献   

13.
星官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生肖吉祥钱。这种钱币铸有“本命元神”星官图像,钱背铸有十二生肖属相,民间按其各人生辰所属,取而带之,以求平安吉祥。去年,笔者获得1枚九叠篆星官吉祥钱,其图文却是另一番情况。钱面铸九叠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顺治时期铸钱先后历经过五次货币变革,铸行了光背式、单字记局式、折银一厘式、满文式和满汉文式五种货币样式,被泉界称之为"顺治五式"。前三式为了方便关内民众的使用习惯,也为了便于新钱与明朝旧钱的兑换,因此从光背式、单字记局式到折银一厘式均沿用了明代遗留的铸钱机构、生产工艺。到了第四式满文式和第五式满汉文式开始,逐渐确立了清代特色的货币体系。顺治第五式满汉文式为在钱的背面穿左采用满文记局,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17)
正蚌埠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元末农民起义军钱数量较多。1988年市区青年街基建工地出土一处钱币窖藏,共有5个品种总计22枚,其中龙凤通宝折三3枚,天佑通宝5枚(包括背篆书"叁"1枚、背"五"4枚),天启通宝折三1枚,天定通宝折二、折三7枚,大义通宝折三6枚。此类钱均属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货币,地域性强,铸期短,铸量少,在同一窖藏中出土如此众多品种  相似文献   

16.
董良义 《收藏》2016,(5):90-92
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20,(6)
正顺治通宝系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并有五种形式的铸钱,史称"顺治五式",即一式仿古钱(含光背、纪值、背圈星纹饰),二式背单字纪局,三式背"一厘",四式背"满汉文",五式背"满文"。最终,背满文钱确立了清代货币体系,获得了极大成功,直至1911年清朝覆灭才最终结束,其影响意义深远。是时,全国先后有近30个钱局开炉鼓铸顺治通宝钱。从顺治元年由京畿地区开始,伴随着清朝铁骑的南下征战,从北向南逐步推进,开始设局铸造光背或单字纪局的顺治钱。据《清世祖实录》载,浙江钱局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收藏》2012,(12):74-77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四铢半两钱前后共铸行50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  相似文献   

19.
"崇宁重宝"铸于徽宗年间,面文隶书,光背,品种不多。版别复杂,较为珍贵的有铁母,背十、背月、背贰、长足宝,都比较稀少。另有精铸深字白铜钱亦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20,(8)
泉界约定俗成读为"封坪"的战国圜钱(亦称"环钱"),其钱文的释读一直众说纷纭,有"封坪""阴坪""武坪""广平""往坪""至平"等多种观点。笔者经考证后认为,该钱应叫"址坪"圜钱(见图)。并根据发现的"垣址坪"村这一地名,进一步猜想战国的"址坪"在"三晋"之魏国属地,且可能就在今东北部的垣曲县、绛县、翼城县或晋城市西部的沁水县、阳城县一带区域,并极有可能与"垣"字圜钱铸于同一时期,为魏铸币。战国圜钱中,泉界对"封坪"钱的释读一直众说纷纭。到底应该如何释读?钱上的两个铭文是不是古城邑名?如是,在今什么地方?其铸造于战国哪个国家?又是哪个阶段所铸?笔者经过考证,愿将结论和推测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