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品两则     
青花八卦纹碗此碗口径9.7厘米,底径4.6厘米,高5厘米。撇口,深腹,玉璧形足,底为不挂釉的细砂底,碗外壁施豆青釉,碗内为白地青花八卦纹,碗心阴阳太极图,周饰顺时针方向放射线纹,再饰连绵状朵云纹。八卦纹是瓷器装饰中典型宗教纹样之一。《太平御览》载:“伏羲坐于方坛之  相似文献   

2.
明“文魁星斗图”青花碗一对,高5.6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4.8厘米。侈口,深弧腹,圈足,白色胎,胎质细薄坚致,可见青花纹饰中的不同色阶,有浓、淡几个层次,所用应为晚明时的“浙料”。从绘画手法上看,采用“单线平涂法”,青料平涂超过轮廓线,这正是晚明时期青花描绘纹饰  相似文献   

3.
朱建 《收藏界》2012,(8):60-61
这件粉青釉琮式瓶(见图),高27.8厘米,腹径12.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10.8厘米。圆口,短颈微撇,平折肩,方体,圈足,足底露胎。通体及底部满施粉青色釉,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器身四周浅浮雕八卦图案,八卦图案为突出的阳文且略长。此瓶现藏于陕西省文物总店。  相似文献   

4.
吉州窑的碗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因时代不同而富于变化。底足有玉璧底、圜底、平底、圈足、假圈足等;口有花口、唇口、侈口、敞口、敛口、撇口数种;腹有斜腹、弧腹和折腹三种。晚唐五代流行厚唇碗,内底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北宋时期的碗为弇口或花口高圈足,南宋时期的碗为敛口深腹式,多芒口,底足矮且内凹,内外满釉。青白釉类碗呈灰白色,敷一层带有青味的透明薄釉,底部无釉或半截无釉,胎质较为坚实,底足切削粗涩,修坯工艺草率中见熟练,有的内底见涩圈,常印有"吉"、"记",或用褐彩书写"吉"、"记"、"慧"、"福"、"太平"、"本觉"等字样。  相似文献   

5.
周京京 《收藏》2012,(15):52-53
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河滨遗范"碗,高6.2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5.3厘米,敞口,斜弧壁,圈足,粉青釉,釉面有小开片,内壁有5条粉白色的筋线等分排列,内底有"河滨遗范"四字楷书方形印章款,外底无釉,内墨书章草体"户元美宅庚戌年"从右向左竖列三行七字,灰白胎,1957年由绩溪县文化馆上交安徽省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媒体对此碗有过报道。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安徽这1牛青釉"河滨遗范"碗为南宋龙泉窑青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这件青花开光仕女莲花纹筒式瓶(图1)属装饰陈列用瓷。器身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撇口,腹身呈直筒状,浅圈足。胎壁较薄,胎体较轻,胎质较为细洁。釉色白中微闪青,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耀眼,青花发色呈青蓝色。瓶颈部绘以折枝花果纹,腹壁周身釉下绘八个长条形开光,内间绘仕女和莲花两种图案,相间环绕排列,组成一圈完整的画面。仕女长脸、细目、樱唇,修颈、削肩、柳腰,在庭院中的蕉叶之下,手执一花,仪态呈娇愁无力状,其人物造型比例亦有失准确,构图亦趋向简洁,但眉目清晰,线条流畅。所绘的莲花也较为图  相似文献   

7.
马起来 《收藏》2008,(11):39-39
此越窑青釉荷叶口碗为唐代饮食用具,高5.1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5.7厘米。碗面像出水的荷叶,两边自然对卷,底为圈足,造型新颖。眙色灰白,质地坚硬细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透明,晶莹润泽,布满细裂纹,玲珑精巧,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8.
1985年在西安市北郊火烧壁村出土了一批窖藏定窑白瓷器,其中精细者底部刻有"官"字款。器型有三尖瓣盘、五尖瓣盘、五宽瓣盘、五双脊瓣盘、敞口碗。瓷器胎薄质细,色白,坚硬致密,瓷化程度高。内外施满釉,釉质匀净,釉色白中闪青,光润晶莹,柔和细腻。圈足底经过刀削,有的外壁有轮旋整修痕迹,近足处釉略厚,有流釉"泪痕",圈足牯有砂粒,底部"官"字款是在施釉后未烧刻划的。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9,(7)
正高30.5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0厘米腹围52厘米桂林博物馆藏此二瓶造型古朴大方。盘口细颈,丰肩圆腹,腹下部略收,釉底,圈足,足高1厘米。整器瓷质细腻,釉色洁白,青花雅丽,图案明快秀丽,格调淡雅。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07,(10)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见图)。该罐高21.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6.5厘米。罐口收敛,露胎。肩上饰有一圈回纹,罐腹分别有三个"喜"字和缠枝牡丹纹,构成此罐的主题纹饰。瓷罐内外及罐底施透明釉,圈足内外斜削较尖,并有火石红。整个瓷罐釉色  相似文献   

11.
玳瑁釉盏和黑地白花莲纹瓶,南宋吉州窑烧造的生活用具,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前者是1959年由上海博物馆调拨的,后者为1955年安徽巢县宋墓出土。两器皆完好无损,为宋代瓷器珍品。玳瑁釉盏,碗式饮食用具,口微敞,斜直腹,矮圈足,高5.5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3.6厘米。通体施黑釉,釉质晶莹,肥厚滋润,釉面呈玳瑁状的黄褐色斑块。近足  相似文献   

12.
陈锐 《收藏界》2011,(9):45-49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图1),高16.1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7.5厘米,敞口稍撇,中腰微束,底略外倾,造型优美。通体施白釉,器内光素无纹,内底有数处缩釉,器外壁绘青花人物故事图案,玉璧形外底边露胎,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23)
正近期,一件鹤壁窑元代天蓝釉"张"字纹钧釉瓷盘引起藏友热议,众说纷纭。一派认为是仿品;也有人认为盘子是真的,"张"字是后加烧的。此盘口径16厘米、高4.2厘米,胎质灰白,口沿呈浅黄绿色,有残缺。盘内天蓝釉,色相纯正,过渡自然,光泽温润,凝重深沉,富有变化。盘外壁天蓝与灰绿的釉色水乳交融,水土浸蚀严重,釉不到底,留有多个鬃眼。环底足外露胎一周,圈足内有旋刀痕,还存有两道窑裂痕,底足无釉。盘内书"张"字,红紫交融,字边缘紫蓝而莹润透亮,"弓"字旁笔画少而写得粗壮,右边的"长"  相似文献   

14.
周京京 《收藏》2012,(8):52-53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河滨遗范”碗,高6.2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5,3厘米,敞口,斜弧壁,圈足,粉青釉,釉面有小开片,内壁有5条粉白色的筋线等分排列,内底有“河滨遗范”四字楷书方形印章款,外底无釉,内墨书章草体“户元美宅庚戌年”从右向左竖列三行七字,灰白胎,1957年由绩溪县文化馆上交安徽省博物馆。20世纪...  相似文献   

15.
尹青兰 《收藏》2008,(5):77-82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几件明末青花瓷瓶。先介绍如下:1.青花松鹤鹿纹瓶两件(图1)形制相同,高27.8厘米。敛口,短颈,丰肩,圆腹瘦长,向下渐收,矮圈足。全器内外均施釉,圈足足端露胎,足端外侧露胎较多,露胎线整齐,足端内侧露胎较少,且露眙线不整齐。釉面肥润,釉色白中稍泛青,有人小开片,口沿施酱黄釉。腹部一面绘松竹悔纹,  相似文献   

16.
馆藏精品     
稀世珍宝宋代黑釉油滴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中,有一件宋代黑釉油滴碗,虽然色彩单调,但其满布的银色小圆点却非常引人注目。当人们的目光落在这件色彩最深的黑色器物之上,即有一种深沉、庄严之感。此碗征集于陕西渭南蒲城县城关镇,高8.5厘米,口径30.2厘米,底径10.6厘米。器型规整,口大足小,口沿微敛,浅斜腹,圈足。器物通体黑釉,黑釉中有密集均匀的银色小圆点,晶莹透亮,形似油滴,稍凹入釉面,使油滴纹更加深刻。器外黑釉不及底。内外均有缩釉点,釉层较厚。胎色灰白、坚致。釉润泽。  相似文献   

17.
朱纪 《收藏界》2010,(6):64-65
清前期民窑青花尊,通体绘有三组缠枝牡丹纹,牡丹花盛放,花叶环绕布满外壁。纹饰运用勾线点染的方法,青料浓郁鲜艳发有蓝宝石般的色泽,因为笔蘸色料水分饱满,花朵花叶都有浓淡的变化,苍翠欲滴,尊的造型侈口、鼓肩、收腹,外撇二层圈足,旋纹釉底,胎骨细釉色白,带有"橘皮纹"。  相似文献   

18.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明代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图1)。该瓶器形较小,数十年前,在闽北邵武修316国道挖掘的弃土中,被发现拣回收藏。瓶高9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5.5厘米,足径3.5厘米,瓶的腹部和颈部可见两道接痕,为三段坯胎制作。该瓶具有元瓷的某些特征,如圈足外撇,足  相似文献   

19.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以其古朴厚重的造型美、光润如玉的乳浊釉效果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窑变艺术,为世人所倾慕。特别是历代帝王、名人更是对钧瓷推崇备至,遂使其盛名传天下,素有"国之瑰宝"的美誉。图中展示的钧瓷碗为南阳市博物馆藏品,口径23厘米,高9.5厘米,造型饱满,敛口、斜长腹、圈足,俗称宋钧"鸡心碗"。胎呈牙白色,泥质感较强。除圈足墙外,器身满施天蓝色窑变乳浊釉,施  相似文献   

20.
天启朝,处于明代晚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官场腐败,国力衰弱。当时,有些文人不满朝政,报国无门。其中一些人,逃避现实,躲进山林,成了所谓隐者,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因而有了"渔樵问答"。青花瓷画"谈机忘岁月,一笑傲乾坤"渔樵问答碗,就是这时期的产物。此碗折腰,口外撇,口径16.8厘米,足径7.8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