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语言学史的教学实际出发,概括介绍了《语言学史概要》(第三版)的基本内容,并对本书的特点和地位进行了评析,认为这部作品在语言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道流教授的著作《西方语言学史概要》于2008年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既点面俱到、探源溯流,又评说是非得失,勾勒出西方语言学史的发展概貌,做到了准确客观、清晰流畅、具体实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同时又深入浅出,很适宜一般语言学读者阅读,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杜道流教授的新书《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已经面世。这部36万字的著作是作者花费四年多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内容新颖,脉络清晰。目前,有关西方语言学史方面的著作,我国出得不多。除徐志民先生的《欧美语言学简史》外,其余的像冯志伟先生的《现代语言学流派》和刘润清先生的《西方语言学流派》等著作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语言学史著作。因为这些著作只注重对各种学派和各类学说介绍,不太注重各类学说理论之间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至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在语言学史的书写上,"关键词"写法很值得探索。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散步》可以看做是用关键词写法的《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的启蒙之作。  相似文献   

5.
《简明西方语言学史》(杜道流著)于2012年1月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叙述历史跨度最长,集学术性、实用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西方语言学史著作,具有分期合理、内容全面、剪裁适当、叙述准确、评价客观、语言通俗流畅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俞允海、潘国英两位先生的《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一书,是较早开拓中国语言学史与外国语言学史比较研究这一领域的成果,有筚路蓝缕之功。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希腊一罗马、印度、希伯来一阿拉伯、中国4个系统的语言学史,并比较了中西方语言学的异同。此书既是初学者入门的一盏指路明灯,也是语言学工作者从事研究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7.
平生风谊兼师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与岑麒祥先生在中山大学同事,那是在1946至1953年。以后他调往北京大学,我们书信常通,可是两地遥隔,情况就难免隔膜了。 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终生难忘的。 第一,他研究语音十分认真。远在40年代中期,他就有语音学著作问世,可以说是中国语音学的开路先锋之一。他对广州话字音的研究,很有成绩,获得了同行的重视。 第二,他讲普通语言学,也是先驱者之一。他的《语言学概论》和《普通语言学》二书,文字浅显,条理分明,对许多人起了启蒙作用。后来他又写了《语言学史概要》,那是层次更高的著作,而且当时有某些禁忌不易下笔,但他在短期内完成了任务,我佩服他的博学和勇气。  相似文献   

8.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是在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册的基础上,由其弟子乔治忠及再传弟子朱洪斌订补而成的。订补工作细致扎实,特别是对资料系年的整改用力甚勤,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在保留《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主体原貌的前提下,《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还增补了许多重要资料,融入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内容。《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完成是继往开来之作,为中国史学史的深入研究铺垫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聂焱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江苏省修辞学会部分会员曾就该书及相关的语言学、修辞学及语言学流派等问题,在南京召开研讨会,一致认为王希杰先生作为“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开创者称得上是一面旗帜。聂炎主编的《导论》是一部对三一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得之作,是汉语修辞学学史和汉语语言学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认真研读之后发现,这本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开生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对三一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聂焱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江苏省修辞学会部分会员曾就该书及相关的语言学、修辞学及语言学流派等问题,在南京召开研讨会,一致认为王希杰先生作为“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开创者称得上是一面旗帜。聂炎主编的《导论》是一部对三一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得之作,是汉语修辞学学史和汉语语言学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认真研读之后发现,这本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开生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对三一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苗壮先生《笔记小说史》对于笔记小说的分类有较清晰认识,考据功力扎实深厚,对每部作品的出处版本均有准确详实的论述。该书还能够将笔记小说与其他小说形式联系起来,以全面的视角关注小说史发展脉络,注意其内在互动性,还较为自觉地运用了母题研究方法,充分注意到小说文本的互文性。具有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总体特点。该书是笔记小说史同类书中值得重视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詹子庆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二版)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不到2万字,但存在和反映的问题很明显:1.教材结构、体例及相关内容的组织有欠科学、合理;2.机械套用"母系父系"社会进程理论,有移花接木、隔靴搔痒之嫌;3.考古学知识、常识欠缺,对考古发掘材料了解、利用较少;4.论述问题牵强附会明显,大多没有说服力或说服力不够;5.观点与材料常成割裂状态,拼凑痕迹明显;6.常把考古材料作"浆糊"使用,甚至当作"面团"任意揉搓;7.表达观点和材料运用都极不严谨,自相矛盾较多;8.文章没有章法,行文时有莫名其妙之处,也有语法、标点、逻辑等低级错误。该教材主要用于"培训中学历史教师",使用已长达二十余年,影响深广。由于其编写极不严谨、科学(仅指第一章),所以它难以担当或自期作为培训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之教材。该教材存在的问题延宕至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学术现状堪忧、大学历史教材堪忧、大学教育堪忧。  相似文献   

13.
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虽然实际上只从《三国志》中选释了一部分词语,但毕竟是关于《三国志》的第一部专书辞典,其成绩应当肯定,但也存在11种差误,本文对该辞典的失误略加探讨,旨在为推出全面收录《三国志》词语的大型辞典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于根元先生的新著《路途和手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立意高远新颖,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方法,阐明价值,并演示其具体的运用,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然表述上稍显随意。  相似文献   

15.
唐修《晋书》面世不久,即受到史论家的严厉批评。此书虽不能称为良史,但它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愉悦功能却是唐以后的史书所不及的。因为作者录载史事不是只作简单的排列,往往多用描绘之笔力图再现历史人物的仪态风神和性格特征,使其中许多人物鲜活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仅从中认识了当时的历史,也得到了较强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清官修《明史》过程中,监修、总裁和纂修人员十分注意将史学批评和修史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仅发表对明代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对诸多问题积极地进行评论。殿本《明史》大多吸收或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殿本《明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的语言学发展,是伴随着西方语言学典籍的译介为标志的。其中,王古鲁的《言语学通论》是众多编译本之一。通过与译自同一源文本的《言语学大纲》进行对比,揭示出《言语学通论》的编译特征,并对《言语学通论》中的编和译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总结王古鲁所用的编译策略及其在语言学译介中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肯定徐通锵教授的《历史语言学》一书的学术价值的前提下,对该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批评:主要是将“语言谱系学”误作“语言发生学”;将雅柯布逊著作误作论文,并将对该书的简介误作译文摘要;在外语词的拼写方面有许多错误;还存在“伪引”和个别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以史实叙述见长,而以思想文化为主脉贯通始末,对读者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引,其中诸多创见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