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需不断完善。由此带来的启示,一是第三产业仍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二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三是高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吉林的"一、三、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其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吉林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新疆1978-2013年的时间数据,分析新疆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通过计算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和所占的比例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非常接近且2000年以后二者产值的增加速度突然加快,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的产业比重波动较大,2004-2013年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人员较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劳动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分析的结果,新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SSM分析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乌鲁木齐的产业结构变动。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只有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一、三产业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较大,且波动性很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且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效益低下,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6.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泛长三角地区对于推动全国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匹配问题广受关注.通过对2000-2012年泛长三角地区苏、浙、皖、沪的GDP产业分布比重、劳动力产业分布比重进行变换处理,并结合组合预测模型对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和预测,表明泛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普遍为正,也就是说劳动力普遍充足;苏、浙、沪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存在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的稀缺问题;皖、苏两地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也就是说该产业的劳动力较为短缺.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嘉峪关市为例,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对嘉峪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嘉峪关市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嘉峪关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应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扩散拉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基于1978-2015相关数据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且二者协调性较差;第一产业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劳动吸纳力不足;第三产业面临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具有非典型性特征。统计西部民族地区的就业弹性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发现,第一产业内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较重,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调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大。针对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底子薄、就业结构欠均衡的整体状况,有必要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资源导向型产业升级,发展优势服务产业等政策导向,来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取保定市1996-2011年数据,建立模型,分析了其三次产业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总量、金融效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果关系、长期稳定的协整均衡关系,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均衡关系,第二产业增长促进了金融信贷增加,金融存蓄、金融信贷增加均促进了第二产业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促进了金融存蓄、金融信贷增加,金融存蓄、金融信贷增加均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金融信贷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对金融存蓄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大量数据,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动度、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等指标的定量分析,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期找出青海产业结构发展的弊病所在,这些不足即存在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低;同时也存在于各产业内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部门滞后等。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1978-2006年广东省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者之中就业增长率波动的幅度较小,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波动的幅度较大。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广东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0.22%。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表明广东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广东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第三产业吸钠就业能力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江苏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负相关,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强,就业人口已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52-2011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就福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1)从“量”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对福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然而,分组回归结果同时反映出这样的事实,即福建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基于此,在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省内“三农”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从“质”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福建省内劳动生产率的主导因素.但由于产业结构存在要素资源“反配置”和“同质化”等问题,以过度投资为突出特征的“重化工业化”浪潮可能对福建经济未来的稳健发展形成严重威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第五部分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因此,探究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制定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发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投入角度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产业内部升级,中、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显著驱动了第二产业内部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还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作用机制看,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升级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收集了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三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动态迁移趋势;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在地域上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指标测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方向性,区域差距较大且没有缩小的趋势;三指标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在区域内部,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正U型,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最显著;在区域间,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广东省和深圳市GDP数据,运用偏离份额法对深圳市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发现该时期深圳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相对于全省速度增加。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竞争力提高;第二产业规模缩小,但竞争力提高,第一产业仍呈负增长。在对三次产业主要行业的分析中,更具体地发现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提出“提高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优化第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陕西省改革开放27年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为一种不规范的演变;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次产业结构与人均GDP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发展关中核心区域,辐射带动陕南与陕北边缘区域的省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17,(2):77-82
基于20052014年三大产业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DI规模的扩大降低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FDI对第三产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FDI规模对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动影响程度较小.说明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