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3.
<史记>"八书"中,<天官书>、<封禅书>主要阐述天地之事,<律书>、<历书>通阴阳五行八正之气,<礼书>、<乐书>阐述使天地人达到和谐统一的"礼"和"乐",即文明与文化,<河渠书>、<平准书>"人事"是举隅."八书"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宇宙发生因素,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相似文献   

4.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但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本文集中就此方面内容给予阐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8.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9.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足宝顶石刻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佛教的一部“孝经”,其中所阐发的尽孝、报恩、克己和利他等教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14.
缅甸历史名著《琉璃宫史》,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印度婆罗门教文献和大乘汉文佛教文献中,均记载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的血缘关系问题。早期典籍一致认为罗摩属于甘蔗族后裔,但还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也许是晚出的文献认为释迦族也属于甘蔗族系。这样,同是甘蔗族的后裔,释迦牟尼和罗摩自然就有血缘上的关系,罗摩就成了释迦牟尼的远祖之一。1.大乘佛教文献对佛陀出生于甘蔗族的记载很明确,但似乎还没有与罗摩直接挂上钩。2.南传佛教文献对释迦牟尼与罗摩有血缘关系的记载较明确,其记载并非全不可信。3.印度往世书文献将释迦族列为甘蔗族后裔。显然,罗摩为释迦牟尼远祖的结论,是有充足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慈孝"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也是伴随家庭结构演进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道德观念。"慈孝"观在与中国旧式传统家庭结构相适应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相交融上具有时代契合性。加强"慈孝"观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朝统一全国后,吸收汉法,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元政府提倡孝顺、实行孝治,元朝的孝治颇有成效,形成了敬老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8.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最初朴素的孝亲意识重在拜祭祖先和敬老养老,原本并未包含绝对服从君长的要求。自孔子创始为孝文化灌注以忠顺原则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从而为后来中国父家长制式的专制统治贡献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儒家孝道伦理。儒家孝道伦理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等级统治的思想基础。虽然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毕竟有违近代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今天仍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