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说《秦风·小戎》──《诗经》名物新证之一扬之水因为大规模车战的需要,先秦的制车业格外发达。若夏人奚仲做车的传说不作信史的话,从有实物可徵的晚商算起,至(诗经》的时代,车的制造,也已经走过了发明、发展的阶段,有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因此,在(诗)裹边,车、...  相似文献   

2.
说《大雅·韩奕》──《诗经》名物新证之三扬之水《韩奕》是一篇热闹文字。所涉典章制度,世俗风情,颇为详备。所谓宾客之容,穆穆皇皇;车马之容,匪匪翼翼,于此可略其概。又遣词命句,与同时代的金文,极为相近,却是裁制成韵,铿锵有致,因于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中,...  相似文献   

3.
说《小雅·车攻》──《诗经》名物新证之二扬之水《诗》写行猎,有《虞》、《叔于田》、《大叔于田》、《还》、《卢令》、《》、《车攻》、《吉日》。国风诸篇,俱轻倩活泼,如《齐风·卢令》,言田猎,却绝不闻肃杀之音,唯以轻捷奔行的猎犬,引出悠长悠长的一阕短章。...  相似文献   

4.
说《大雅·公刘》──《诗经》名物新证之四扬之水周人的历史,差不多和夏人、商人一样悠远。只是在灭商之前,周人不过是两个王朝治下的一个部族,所以没有能够留下一部谱系清晰的成文史。後人的追述,或取传说,或多推测,不得其详,未免缺略,遂难完全凭信。综合史家的...  相似文献   

5.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中国诗学传统初期的诗乐分体现象,主要以《诗经》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朝各家对《诗经》音乐关系的见解并探隐发微,考证“南”乃风之一体、“雅夏”为王畿之音、“风”非为徒诗、“颂”分歌诗舞诗诸论,辨析《诗经》实为唱本志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问题提出,受到经学家的关注,聚讼千年而至今未有澄澈圆通之说。前说一般认为《毛传》的作者是毛公,认为《毛传》标兴是毛公的独创。毛公为何独标兴体?前人大都着眼于《诗经》的表达手法以探讨毛公对兴的认识,因此不同时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说。鲁  相似文献   

8.
赵珩 《世界文化》2013,(1):35-36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9.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10.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11.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12.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3.
《简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这些仅有的评论也往往简单、草率:“要么加以边缘化,让其游离于中心之外,用于铺垫和陪衬中心人物之用,要么加以妖魔化,对其贴上诸如‘恶魔’、‘吸血鬼’、‘疯女人’、‘弃妇’、‘变态者’等一个个十恶不赦的标签。”直到女权主义的兴起,伯莎才从女权主义角度得到重新解读。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悯楼里的疯女舢一书,为人们洞开了伯莎黑暗阁楼的一扇“天窗”,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4.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熣燦的文学明珠。本文对《诗经》的内容、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广与普及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的发现迄今已近一个世纪了。最早汇集变文材料成书的是周绍良编《敦煌变文汇录》(1954年),而影响最大的则是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1957年)。潘重规评论说:“王编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过录之后,经过互校,编成七十八种。每一种,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记。就资料供应,披阅便利方面看来,已被国际学者公认是所有变文辑本中最丰富的一部。王重民先生自己也称:‘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此,自西元一九五七年出版以来,海内外研究变文的学人,无不凭藉此书为立说的根据。无疑的,‘敦煌变文集’在国际…  相似文献   

18.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19.
王宏波 《华夏文化》2003,(4):64-64,F003
《书法》2 0 0 1年第 12期刊登了李永炎、李昌和的文章《退思斋藏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识》(以下简称《新识》) ,文章为分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的朝代 ,以董其昌的话开篇立论 :“碑文以‘何以’、‘纷纠’、‘出’五字未损者为唐拓” ,继以明确为北宋拓本的翁跋本、墨皇本为参照 ,通过列表、图例对比的方式 ,把退思斋藏本中的“何以”、“纷纠”、“民智重以苦”等字的存在状态与北宋翁跋本、墨皇本中相应的字进行了一一对比 ,指出退思斋藏本之“何以”、“纷纠”四字完整 ,“民智重以苦”五字清晰无损 ,均胜过参照的两北宋拓…  相似文献   

20.
宴饮,很可以说是《诗经》时代上流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政治中的生活。适应于政治需要的各种礼仪具体而微,仿佛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射御、祭祷,聘问、盟会,不论内政与外交,又无不依“嘉宾式燕又思”的宴饮而成。尽管记述这些礼仪的文字颇多令人不耐的繁琐,但其中欲也正有着耀眼的精致——这些精致多半是在《诗》的时代完成。固然许多礼仪有着更为古老的来源,不过此际已经洗去原始的荒蛮,注入了礼仪文明的血液。它好像集中了那一时代能够激动人心的一切;揖让周旋、俯仰进退所体现的“礼仪”,车马器用、被服装饰所显示的“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