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发生在动物园的虎患事件,彰显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价值取向。即人在自然面前,必须保持适度的距离、节制和敬畏感。环境道德教育应该转向人对于自然的感恩情怀和敬畏精神,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2.
金方明 《教师》2010,(14):127-128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教学看现代敬畏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4.
论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才能敬畏自身,实现自身的权利。缺乏敬畏,是造成自然生态被破坏、道德水平下降、法律威信丧失的内在根源。因此,人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生活。  相似文献   

5.
世界森林面临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森林理性与情感的简单化,缺失敬畏森林的哲性观念.敬畏森林,是人类必要尊重自然选择与自然秩序的需要,是人类援用道德原则来感激森林恩惠的需要,对人类在新的自然生命境界中自觉保护森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有关历史遗风和宗教敬林特例的分析看,人们普遍生成敬畏森林的观念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对鱼的尊重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是专门为鱼制造的,其功用就是让鱼在服用之后,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感悟】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该和动物、植物平等相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对待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要有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只有用尊重和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并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生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抗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汲取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泛智论思潮的流布、自然适应性原则以及唯物主义感觉论又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提出的“天性和感觉出于自然”“感官是知识起源”“自然是知识领导”“敬畏儿童自然知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自然感知”等思想,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的学前教育策略为:从儿童天性出发开展“游戏教育”;把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支点;把道德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母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培养孩子谦逊和蔼的性格;要通过图画书开展儿童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9.
[路子对你说]2004年12月下旬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已过去两个多月了,那时的新闻,如今已成"旧闻"。这"旧闻"成为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这里选了几篇有关这次海啸灾难的文章,是在收藏关于这场灾难的历史碎片。这样的灾难真是一种提醒,提醒人类面对自然要心存敬畏;提醒人类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要懂得珍惜。学习语文的人,对这样让整个人类伤心的灾难,不能漠视,不能不认真"阅读"。读关于自然灾害的文章,是在读自然和人类了。迈入中学的门槛,便迈进了青春的门槛,开始张开感觉感受生命了。青春有哪些特别的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吧。这里给大家选了祝勇的两篇散文,写作者对青春、对生命的一些独特印象和体验。在青春岁月里,拥有"心动的感觉",拥有"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的浪漫幻想,是一种可爱又可贵的诗意--一种青春的诗意、生命的诗意。读这两篇文章,是读青春,也是读生命。我们要读书,更要内读心灵,外读世界,这才算是完整的阅读吧。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导致对环境的严重影响。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恶,要解决和克服自然环境破坏、高消耗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需要履行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节制资本和消费.  相似文献   

11.
深夜,在一条灯光暗淡、没有行人的街道上,一位女子正急匆匆地赶回家。突然,路边的过道上出现了一条黑影。她隐隐约约意识到了危险,瞳孔收缩,浑身僵硬,肌肉紧张直至痉挛,整个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会,人们称之为恐惧。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恐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一种牵涉到人体神经各方面的生理反应。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汉斯·西皮乌斯说:“恐惧是人类最深层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历代艺术家们最热衷的题材之一。单在绘画领域,各个流派的大师都力图最深刻地表现出“恐惧”这一…  相似文献   

12.
说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地位高贵之人和圣贤之言的敬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敬畏,有人敬畏祖先、神灵,有人敬畏自然、科学,有人敬畏法律、正义。人常道,人要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的,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幼儿园的“做中学”为孩子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解决问题,使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良秀 《辅导员》2012,(9):20-21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的,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幼儿园的"做中学"为孩子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解决问题,使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相似文献   

15.
向敬畏致敬     
缺乏敬畏感的人,一类是傻子和白痴,无须指责他们;另一类是狂徒或者暴君,他们为无知狂妄付出的代价人所皆知.诚如富兰克林所言:"人类啊!你们何必骄矜于虫豸和草芥,只有在无所不能的神明和无所不有的宇宙面前,你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而我们不少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生活中缺少科学教育的资源.他们往往认为科学只是身穿白大褂,在研究室里做实验的科学家的事,和普通百姓、和孩子没有多大关系.为了改变家长这种想法,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开展了一系列指导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师恩     
再聪睿博识的人,也不能在你面前滋长骄傲; 再品行卓越的人,也不会在你面前显示完美; 再不求上进的人,也不敢在你面前放纵愚顽。是对传递智慧的尊崇?还是对阻扼丑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9.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面前,很多人展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然而也有少数人只想享有权利而不愿履行义务。疫情彰显出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坚持集体主义、勇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民道德素养,也体现了崇尚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公民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