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慕陶之心、效陶之志。其散曲集《东篱乐府》的魂髓之一便是陶公精神,这一精神在其仅存的七种杂剧中也有体现。基于此,从"东篱"情结、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三个层面论证马致远的慕陶情结,以期深刻理解马致远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尽人皆知的.据说,有个喜欢考证的人觉得该诗的"东"、"南"两字很有问题.他的理由是,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所见到的只能是东西方向的景物;现在居然"悠然见南山",足以证明陶渊明的眼睛有毛病,大概是个斜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词的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李清照的词中,众多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优美的词境。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统计分析,结合帘本身所具有的分隔和屏障的功能作用,以及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探究帘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帘意象中所寄予的词人的闺妇闲愁和国破家亡的哀愁。  相似文献   

5.
对陶渊明来说,弃绝仕途后归隐田园,是为了实现灵魂的归根和精神的自救。"归田"之后的陶渊明并非有意要作隐士,而是试图在儒释道之外,开创出一种以"美"和诗意为人生追求的艺术化的生存范式。通过对这种生存范式的实践,陶渊明最终由一个漂泊的、苦闷的士人,转变成了一个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诗神。  相似文献   

6.
<正>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词的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李清照的词中,众多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优美的词境。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统计分析,结合帘本身所具有的分隔和屏障的功能作用,以及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探究帘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帘意象中所寄予的词人的闺妇闲愁和国破家亡的哀愁。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一生经历颇多,她用独特的"花"意象与自己的生命历程完美结合,读她的"花",就是在读她的人生。本文对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进行探讨,一是她笔下常见"花"的特点;二是她词中"花"的意蕴;三是她选取这些"花"作为意象载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身陷人生诸多困苦时,采用将人生艺术化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苦痛,表现了超脱的、乐观白适的人生态度."桃花源"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鲜明体现.在"桃源"中,实现了陶渊明诗化的人格,寻求到了其艺术化人生的诗意归宿.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认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其主导人生实践是将静穆作为其栖居方式,而其静穆人生主要体现为在哲思与诗意中栖居,该文从自然顺化与玄心洞见、平淡冲和与深情和谐四个方面对此分别做了具体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词来归结陶渊明的人生,"真实"是最合适不过的,而其"真实"的人生正是当下人所丢失和欠缺的。陶渊明"真实"人生在当代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杰克·伦敦的生平与其重要作品入手,结合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四大哲学思想,分析其创作生涯中的众多相互对立的矛盾思想,揭示其创作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对于展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说,死亡的悲剧结局自有无比震撼的效果。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死亡的不可抗逆性和无法回避性,更能引发文学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回顾性反思。而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反映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涵义丰富的哲思意象,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的领悟,成为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哲思意象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史铁生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将深刻的哲思融入独特的文学意象,表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点,寄寓哲思,超越语言,具有建构哲思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芬是大连新时期文坛继邓刚之后的又一优秀青年作家,数百万字的创作开辟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世界,对村镇人和他们活动的世界的展示,使她在国内文坛也倍受瞩目。传统文化是她创作的源头。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为她塑造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创作,在三十年代文坛独具特色。他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由飘逸的美学理想正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诗意显现。  相似文献   

17.
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8.
池莉的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作家希望通过对普通人生命欲望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描写,展现普通人的生命欲望,揭示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小人物对环境的无奈和生命的执着。在艺术上,池莉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新的叙事方式,引起文坛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9.
吴地自元、明、清以来,上层女子在文学创作中以追求豪放涵脱为荣,并形成了女子诗文、弹词的创作群体;中下层女子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谋求经济自立。她们在各自人生的征途中,自发萌生了自强、“内刚”的意识。在吴地近代化历程中,吴地女子的这一意识与近代女权、男女平等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外柔内刚”的品性,为吴地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内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西部文学中,赵光鸣的小说风格独标。一方面,在对"盲流"人生苦难的叙写中,熔铸着深刻的历史反思、社会批判、"国民性"审视和人性救赎;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分子精神流浪的展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西部小说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而又丰美的神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