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鲁迅和郑振铎三位先生是现代<西游记>研究开创者.胡适、鲁迅对古版<西游记>评点的批判和否定,以及稍后郑振铎所勾画的古版<西游记>演变关系,都曾为<西游记>论界所赞赏和反复引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他们关于<西游记>评点和版本关系的论述,多有失误,不足为法.  相似文献   

2.
冯镇峦是清代以评点<聊斋志异>而闻名的小说评点家.随着最近二十余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聊斋>评点的价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与肯定,有关成果呈逐年递增之势.但是,作为重要研究基础的冯氏本人的籍贯家世、行迹交游等基本情况,却以其沉沦下僚时名不显、材料零散钩稽繁难迄今无人问津,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致偶有牵连一二者,则往往不甚了了,甚或存在误区.本文即以全面清理民国初期著名史家张森楷先生主修<合川县志>之有关记载入手,对其族戚子嗣和交游师友加以考索,以期对<聊斋>评点研究略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山晓阁重订文选>是产生于清初的一部<文选>评点著作,它的评点者是孙洙,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山晓阁主人孙琮.一方面,此书是受书坊请托而作,多有抄录其前<文选>评点著作评语的情况,且重视客观疏通文意.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文人手中独立完成的,表现出文人评点的特质,重视分析作品内在情韵和内容,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分析亦多有独到之处.它结合了书商型评本和文人型评本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型评本.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八股文理论的借鉴与引用,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进行了评点.对<金瓶梅>的评点,使其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艺术的集大成者,为<金瓶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与鉴赏理论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其中的世情说、人物塑造及审丑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水浒传>评点本中,金圣叹所作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研究者可从文本价值、传播价值、理论价值等三个层面探讨金批<水浒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方紫云 《文教资料》2008,(28):78-80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是他于康奈尔大学讲授欧洲文学大师课程时讲稿的整理集结,而金圣叹积十数年心血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张竹坡评<金瓶梅>基本上都是此评一出,诸本尽废.……  相似文献   

9.
感谢蒋红森老师为拙文<孔乙己告状>(以下简称<孔>)作了认真评点,(<中学语文教学>,2003.12)拜读后,一个令广大一线老师长期困惑的问题萦绕脑际良久:初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10.
张(綖)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的专著<贾老师教语文>,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贾老师评作文>一节.这里面刊载了贾老师评点的6篇学生习作,其批语之独到、新颖、睿智,乃是作文批改的一大创新,给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教育财富.请看他评点的其中一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12.
<正>评点这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形式多样,长短自如,表达及时。评点的内容可以涵盖了文本的方方面面,其过程能把学、思、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阅读更高效,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倡导评点阅读方法是笔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并发现要想使学生的评点更优质,更有效,教师指导时一定要注意将课前自由评点与课堂专题评点相结合。一、课前自由评点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课前自由评点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是学生与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战线》今年第六期刊登了一组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共有十篇,笔者不忍割爱,现将题目抄录如下:《<老山界>讲读法教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话法教学设计》、《<六国论>分析法教学设计》、《<小石谭记>讲练法教学设计》、《<风筝>读写法教学设计》、《<两小儿辩日>渗入法教学设计》、《<陈涉起义>末段串讲法教学设计》、《<谋攻>评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明 《高教论坛》2009,(10):107-109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不能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而应突出其"研究"特点,形成"阅读经典、交流答辩,研究报告、师生评点,综合考核、立足长远,理论基础、实践发展"的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运行方式,富有实效地推进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评点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评点学习方法是传统学习经验中留下来的有用的方法之一。从2012年开始,笔者学校开展评点式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对评点阅读和教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笔者认为,要想成功开展评点式阅读教学,首先应教给学生评点阅读的方法。最宝贵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评点,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评点式阅读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其要旨是对话、交流、再创造。评点式阅读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评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走进文本,阅读成了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零距离对话。一、唤醒自我——评点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走进文本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文本是学生的第一对话对象,学生在初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同时,会划出一些深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聊斋志异>评点,王士稹、冯镇峦是具有特别意义且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家.王评虽随兴所至,零散寥落,不成规模,却是抉文坛重望开风气之先,不止令是书荣耀一时,以"经典"身份公示于人,也引发了包括冯评在内的一股直至清末民初持续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评点浪潮.冯评则于王评百余年后继之而起,以小说评点派宗绪及其在人生际遇、文化品格等方面与蒲松龄的诸多相似而知音独赏,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艺术规律作了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掘发,并针对王评提出了"太略"、"评语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的批评意见,从而进一步在理论上确立了其千秋经典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两家评点及相关言论的分析比较,试图厘清其间接受与反拔并存、甚至接受多于反拔的复杂辩证关系,修正长期以来由于冯评基于特定立场的激烈言辞所造成的人们对二者关系和王评质量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圈点为楼昉评点著作中的不评之"评",是其修辞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其评点修辞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楼昉的主要评点著作<崇古文诀>看,共有字旁月牙形点((·))、字旁直线(|)、字旁斜点(、)、字旁小圆圈(o)、字上大圆圈(○)等五种符号.各种符号体现了楼昉于字句篇章等方面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19.
修改、评点:王能光说明:()表示删减,<>表示增加,[]为评点。高中生活快一年了,(最使我难忘)<刻入我记忆深处>的还是我的老师。因为他像父母一样,(当我跌倒时,他扶起我;当我犯错误时,他批评教育我;当我有困难时,他热心帮助我。)<在我迷茫时,给我前进的力量;在我跌倒时,给我重新站起的勇气;在我进步时,给我更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评点者前后相继,构建了相对自足的<金瓶梅>情节技法体系.情节的有机性是其文本艺术整体风貌的基石,节奏美感和情节迭用原则则为<金瓶梅>情节美学的突出表现.他们逐步摆脱了凭借单纯的故事编织获取感官满足的积习,走向多方表现人物性格、体现文本题旨的艺术层面,强化了小说理论规律的全面探究,从而形成古代小说情节技法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