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遭遇鲸群     
1988年6月11日天将破晓,在汹涌澎湃的北大西洋海面上,赛艇运动员大卫塞林斯驾驶着大约30英尺长的"海卡普号"赛艇,迎着变化的风向和6英尺高的巨浪艰难地前进.这艘单人操纵,横渡大西洋的赛艇,是6天前从英国的普利第斯湾出发的.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识到的一个问题,然而并不是全球每一个角落都会在这个大趋势之下变得越来越热,科学家预言说,北欧很可能反而会变冷。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海洋气流的变化。人称“大西洋传送带”的大西洋南欧环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洋流,它会将赤道地区的表层温暖海水带到北方地区,再将北大西洋下层的冰冷海水送回到赤道地区,从而实现赤道与北大西洋海域的冷暖交换。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暖气片一样的洋流,才使得北欧地区不至于过于苦寒。然而现在,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这条洋流正在逐渐减弱。在过去12年中,大西…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文化》2006,(7):43-43
新年将至的晚上,灯火辉煌的“海神号”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上穿行。这艘相当于20层楼高的大船有着“泰坦尼克”的一切奢华设施,同样也继承了“泰坦尼克号”的悲惨命运:当船上的数千人齐聚海神号大厅听船长发表新年贺辞的时候,北大西洋的另一端正掀起滔天巨浪,海啸引起的百米巨浪汹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悲剧不是发生在美丽的意大利城市维罗纳,而是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上.一对时运不济的恋人,不得不因为一个荒唐的"罪行"被迫离开男方的故土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仅仅因为该男子爱上的是"敌人"的女儿!  相似文献   

5.
正飓风每年不仅给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周边的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带走很多人的生命。而导致飓风的一个幕后黑手就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虽然有一部分与大西洋相接,但是它是如何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制造飓风的呢?撒哈拉沙漠在赤道附近,其西部和南部与湿冷地区接壤。撒哈拉沙漠干燥的热空气  相似文献   

6.
8月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不过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类却建筑起埃及金字塔。人类懂得穿上衣服的历史至今不过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却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此外,世界各地还发现并证实了2万年前的铁钉,3万前的壁画以及4万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  相似文献   

8.
正风无处不在,它经常以它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历史。1912年,英国南汉普顿,一艘巨轮驶出港口,它就是泰坦尼克号。人们乐观地认为,这艘船可以从英国直接向西航行,穿过凶猛的西风带,向北美洲驶去。然而,只过了短短5天,泰坦尼克号就在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沉入海底。而把冰山吹入泰坦尼克号的航道的,正是北大西洋盛行的西风——那个蒸汽船自以为已经击败的对手。  相似文献   

9.
金文驰  陈砚 《百科知识》2010,(21):59-61,66,68
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和阿克隆市之间,有一处葱郁的都市绿洲——库亚霍加河谷国家公园。土著印第安人1.2万年前便在这水丰草美的河谷居住,“库亚霍加”一名就来自当地印第安语,意为“蜿蜒的河流”。库亚霍加河谷国家公园位于阿拉巴契亚山的余脉与冰碛平原的交界处,地势跌宕,公园南边的阿克隆市还是北关东部重要的南北分水岭,分水岭南面的河流汇入墨西哥湾,北面的河流则奔向大西洋。  相似文献   

10.
近43年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来自ECMWF的ERA-40 wavereanalysis海浪资料,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关系。研究发现如下主要特征: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场和(风浪、涌浪、混合浪)浪场与NAO(北大西洋涛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存在3.71年左右的共同周期。  相似文献   

11.
南极"魔海"     
张海 《知识窗》2005,(10):46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它就是威德尔海.  相似文献   

12.
南极"魔海"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它就是威德尔海.  相似文献   

13.
余夫 《百科知识》2012,(7):46-48
海豹共有大约19种,主要分布于北冰洋、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及地中海等地,在寒冷海域更为常见。海豹是一个在远古时代从陆地重新适应海洋生活的食肉动物类群,与海象、海狮等同隶属于鳍脚目。不过,海豹既没有海象那样的  相似文献   

14.
正十几年前,科学家就开始嚷嚷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他们担心温度升高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影响。2010年,一些人提出了"如果地球温度升高,北极熊该怎么办"的问题,在2014年,人们便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北极熊开始吃海豚全球气候变暖后,北极冰盖数量急剧减少,像美国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经向北撤退了几百公里。而冰盖数量减少对北极熊捕食极其不利。北极熊最爱的食物是海豹,特别是环斑海豹。它们习惯于潜伏在冰盖上进行捕  相似文献   

15.
羌塘与拉萨地块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位置。青藏高原北羌塘及拉萨地块的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北羌塘地块在距今约3亿年前位于南半球(21.9o±4.7oS)冈瓦纳大陆附近,因而不支持北羌塘地块来自北方劳亚大陆。北羌塘随后开始其持续的北向漂移过程,在约2.1亿年前到达当前纬度位置(34oN),形象地表明其是一只"冈瓦纳大陆的早飞鸟"。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后的漂移演化史则与北羌塘地块差别明显。自晚古生代—中生代(石炭纪—三叠纪)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后,其运动学演化过程更显得"犹豫不决"。最新的古地磁研究表明拉萨地块自冈瓦纳大陆裂离后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快速北向漂移趋势,而是呈现出较为慢速的漂移,直到距今约1.8亿年前(早侏罗世)到达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3.7o±3.4oS),随后与北面的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首先从东部发生碰撞,随后于早白垩世时期两个地块完成拼贴。之后的印度次大陆快速向北漂移并在早新生代(距今6 500万年前)发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继而对新生代时期欧亚大陆地形地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谁敢小看那些不足一毫米的黄沙?它们在地球上空长征的能力简直令人咋舌!它们可以横贯欧亚大陆、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在千百万年的时间里造就巍巍的黄土高原和明珠般的夏威夷岛。就在几年前,它们还创造了一个令科学家目瞪口呆的奇迹——仅2000年7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将近800万吨的黄沙从撒哈拉沙漠远渡大西洋来到波多黎各如此庞大的队伍是怎么飞越7000公里的大西洋长征到那里的呢?让我们从这个难得一见的过程中来领略沙尘暴飞扬的风采吧! 强对流发出动员令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一般需要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平均风速在12~19m/…  相似文献   

17.
西大西洋有个百慕大三角,飞机、船舰常在这一带神秘失踪.陆地上也有一个"百慕大三角",那就是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一个三角形公路中心,在这里发生的车祸无以数计.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险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究竟是什么“魔法”造成这一系列惨案?真是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无独有偶,在南极,也有这么一片“魔海”,它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威名远扬”,但它的“魔力”也足以令许多人谈虎色变,将之视为畏途,因此,人们也将之称为“魔幻与死亡之海”,它就是威德尔海。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属于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具体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端达南纬83°、北达南纬70°,宽度在550公里以上。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9,(3):42-42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对全球气候的一种调控.通过将温暖的、含盐量高的表层海水向高纬度输送(在那里它们冷却、下沉并在深处向南返回),帮助使欧洲西北部的气候保持温暖。人们对表层海水这一北向流动过去的行为并不是很了解。Thornally等人对整个全新世表层海水流入一个深水组区域的水流的温度和成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流入的水流在温度和咸度上经历了千年尺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以前所报告的迅速气候变化的时期相关联。流入的水流在淡水向北大西洋的流出量增加期间成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正>1900年以前,德国有100多名勇士参与了"驾驶单座折叠式小船横渡大西洋"的冒险,结果仅精神科医生林德曼博士一人生还。事后他回忆冒险过程,得出结论:"在大西洋上孤身搏斗,最可怕的不是体力不支和风浪袭击,而是自身产生的惶恐和绝望!"被惶恐和绝望笼罩时,人们往往变得脆弱,产生消极心理暗示,认定希望渺茫。这种暗示犹如凶恶的"拦路虎",使人容易向困难屈服,放弃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