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受我国现有政府信息立法所确立的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现有的政府信息立法遵循的是以“保密为主,公开很少甚至不公开”立法思路,与现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所提倡的“公开为主,保密为辅”的立法思路不相一致。因此,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应该避免路径依赖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以地方立法或部门立法先行的制度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用信息是能够反映特定个人的信用状况的各种信息资料的总和,在性质上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在个人信用信息隐私的立法保护上,主要存在欧盟的统一立法和美国的分散立法两种立法模式.我国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立法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借鉴欧盟和美国立法中的合理之处,确立统一立法与行业立法并举的折中模式.通过统一立法确立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的行业立法,以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彦舟 《情报科学》2005,23(3):475-479
信息安全立法是当前全球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信息污染、信息泄密、信息破坏和信息侵权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联邦信息安全体系,并通过与我国当前相关立法的比较,提出若干立法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我国部分学者对于网络信息立法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4类网络信息立法框架模式和内容,探讨了网络信息立法内容之间的关系,整合、重建了网络信息法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信息咨询业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保民 《情报科学》2001,19(12):1236-1238
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表明信息咨询业立法已时不我待,本文强调了信息咨询业立法的必要性,以及立法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外信息保密的立法精神比较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秘密信息的法律保护及其特点出发,对中外主要国家信息保密的立法精神,从立法观念、立法指导思想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建立健全我国信息保密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知识产权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立法问题.提出了如何通过完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立法来保护网络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8.
论信息立法的调整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信岚 《现代情报》2003,23(10):48-48,51
信息时代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离不开信息立法的保护和促进。本文就我国信息立法的现状,确立我国信息立法的调整范围的意义及内容作了探讨性论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我国信息立法的现实需求及信息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粗略地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息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立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有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法律的分析 ,构建了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立法体系 ,并对这一立法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危机种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6个方面论述了目前我国情报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危机,即情报概念的不确定性,情报与信息之争,情报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更新,情报学理论基础的游离不定,相关学科的分割蚕食和情报学教育的起起落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为了帮助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从海量的听证公开文本中发现科技相关政策和热点,快速、全面地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研究方法]梳理听证公开文本的类型与特点,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分类;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和话语特征提出事件句识别、事件类型检测和事件论元抽取的三阶段式事件抽取方法,以实现有价值信息的抽取;对抽取的有价值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与基准模型相比,该研究所提方法在事件句识别召回率上提高33%,F1提高17%,在事件类型检测的精确率上提高1%,在事件论元抽取的精确率上提高18%,召回率提高4%,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此类文本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We examine arguments both for strengthening property rights and expanding the public domain for digital information goods. Specifically, we conduct a Toulminian analysis of arguments made at a cross-disciplinary symposium at Duke Law School on information goods and the public domain. We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logics” underlying arguments on issue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goods: what we describe as digital and analog logics. We also identify five argument categories—profit motive, economic efficiency, innovation, ethics and fundamental rights, and temporality—and two different time frames used for judging impacts—proximal and distal. We conclude with a number of theory-generating propositions and a provocation for our conceptions of capitalism in the digital age.  相似文献   

14.
Computer ethicists have for some years been troubled by the issue of how to assign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disastrous events involving erroneous information generated by expert information systems. Recently, Jeroen van den Hoven has argued that agents working with expert information systems satisfy the conditions for what he calls epistemic enslavement. Epistemically enslaved agents do not, he argues, have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accidents for which they bear causal responsibility. In this article, I develop two objections to van den Hoven’s argument for epistemic enslavement of agents working with expert inform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新机会识别的促进因素这一观点可能夸大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好处而忽视了其潜在的成本。为此,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机会识别过程中的“黑暗”面,并将信息扫描频率引入创新机会识别过程,基于145名中国创业者的调查数据,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考察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扫描频率、创业经验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有负向影响,而信息扫描频率的降低不利于创新机会的识别;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的关系中发挥负向中介作用,而创业经验可以缓解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中介效应。基于此,提出新创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创业者应积极进行信息扫描并更好地利用创业经验等对策建议,以此启发创业者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创新机会。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舆情当事人作为舆情事件中关注度较高的节点,其观点的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群体观点的分化和一致程度,该研究可为把控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舆情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有界置信模型,引入了信息质量变量和个体信任阈值,构建了两阶段观点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以及案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观点信息质量、观点发布时间和频率对舆论的不同影响作用。[研究结论]研究发现,论据越充足、态度越温和的观点,越容易影响公众的舆论走向;舆情当事人持有的观点及其信息质量不同,选择介入舆论的时间不同;舆情当事人观点发布频率对最终舆论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primary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normative case against ownership of one's genetic information along with the source of that information (usually human tissues samples). The argument presented here against such "upstream" property rights is based primarily on utilitarian grounds. This issue has new salience thanks to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nd "bio-prospecting" initiatives based on the aggrega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one being managed by deCODE Genetics in Iceland. The rationale for ownership is twofold: ownership will protect the basic human rights of privacy and autonomy and it will enable the data subjects to share in the tangible benefits of the genetic research. Proponents of this viewpoint often cite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xceptionalism, which asserts that genetic information needs a higher level of protection than other kind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financial data. We argue, however,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such ownership rights would lead to inefficiency along with the disutility of genetic discoveries. Biomedical research will be hampered if property rights in genes and genetic material are too extensive. We contend that other mechanisms such as informed consent and strict confidentiality rules can accomplish the same result as a property right without the liabilities of an exclusive entitlement.  相似文献   

18.
单春玲  赵含宇 《软科学》2017,(4):108-111
从消费者态度矛盾性视角,依据ELM模型研究消费者自身矛盾态度与网络口碑之间的交互机制.通过两阶段实验研究发现,消费者的矛盾态度稳健地调节着消费者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具体来说,网络口碑的评论质量和评论数量对消费者态度的改变具有显著影响;高矛盾消费者受评论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即高矛盾者主要沿着中心路径改变态度;低矛盾者受评论数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即低矛盾者主要沿着边缘路径改变态度.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被认为是提高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对这一命题,缺乏实证的分析支持。为此,以博士后作为分析对象,从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细胞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五个一级学科中选取2001-2004年这四年间在全国所有流动站进站博士后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从两个方面比较了"跨学科"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学科的制度,有助于我国科研人员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柳 《现代情报》2012,32(5):44-47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各行各业的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户必须充分掌握研究与发展、产品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信息。笔者通过对新信息环境的信息职业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当今信息环境下信息职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