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弢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常常选择适宜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普希金用他的诗,巴尔扎克用他的小说.”而鲁迅在他前期的创作中,主要是采取小说的文学形式,中后期主要是以杂感和杂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和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形势需要,鲁迅便采用了瞿秋白称之为的“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正象唐弢所说的:“由于这种文学形式(指杂文——作者注)的便捷与犀利,感应敏锐地反映了迫切的形式,鲁迅的杂文是尖锐、泼刺、生动,具有独特的战斗风格,在艺术创作上完善了时代的特征,勾勒出中国近代社会色彩鲜明的面貌,成为出色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在这现实主义史诗之中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的深情.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是现代杂文大师。冯雪峰曾说瞿秋白的杂文可以和鲁迅的杂文相比拟,又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光芒”。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瞿秋自的杂文创作和理论主张,对巩固、扩展、丰富和壮大鲁迅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传统,起了重大的作用。人们在论述瞿秋白的杂文时,大多局限于他在一九三一九三三年之间的杂文创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瞿秋白一生的经历及其思想变化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提出:综观瞿秋白一生,他从最初的"名士"梦被惊醒,到最后走上政治这条不归之路,虽然其终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都浸染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文人"范畴.他是与鲁迅相互补充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典型.  相似文献   

4.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5.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肖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杂文。他的杂文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瞿秋白一生的经历及其思想变化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提出:综观瞿秋白一生,他从最初的“名士”梦被惊醒,到最后走上政治这条不归之路,虽然其终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都浸染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文人”范畴。他是与鲁迅相互补充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典型。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精神》节选自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这篇《序言》第一次正确、深刻、全面地分析评价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道路及其杂文创作,它无论是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础的初步树立上。还是在瞿秋白与鲁迅的战斗友谊史上,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撇开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念,杂文可以定义为一种兼容现实功利性和文学审美性的独立文章样式,它既非单纯的文学文体,也非纯实用的应用文章。杂文的文学性可以通过杂文艺术形象的真实存在得以佐证,但并不因此就证明杂文是文学文体。杂文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日重“胆”,二日杂文创作的思维品质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青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但是他的革命文学生涯却是从写散文和政论开始的。他所写的散文和政论,其中不少作品都可算作杂感或杂文。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大约写了一百篇以上的杂文。他写作杂文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19—1926年,是他写作杂文的前期,共有杂文40多篇,其主要内容是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统治的罪恶;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931—1933年,是瞿秋白写作杂文的后期,共有杂文60多篇,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和资产阶级文人的,其中有少量篇什是歌颂性的;其形式也象前期杂文那样丰富多彩。这个时期,鲁迅杂文对他的影响极大,他的不少杂文酷似鲁迅的艺术风格;他与鲁迅还合作了14篇杂文,其中的12篇,收入鲁迅文集中。这在中国革命文坛上,成为千秋的美谈。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2.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留下了六百多篇论著和译作。他的这些论著涉及政治思想、新闻、教育、文艺理论和创作等各个方面,给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增添了异彩。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他在政治、文艺等方面的成就与不足进行过探讨,可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文章对他的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和真理观拟作一些不成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各种思想的活跃、报刊业的发达使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五四文学在类型、题材和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时代的特性为杂文的发展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而杂文也契合时代精神成为最佳的言说载体;五四精神得以张扬,杂文得以兴盛。五四时期杂文创作数量繁多、形式自由,成为五四时期最为凸显的散文文体。  相似文献   

15.
秦似(1917-1986)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在四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发表了六百多篇杂文。这些杂文,以其“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的独特风貌①,在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就其杂文的情感内涵和其表达艺术作些探讨。一、丰厚多元的情感内涵本来,作为一种“文艺性的论文”②,杂文的主要特征在于议论说理,以理喻人,而秦似的杂文创作,却能在不失理性力度的前提下,强化情感因素,做到以情驱论,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年轻时代主要就是凭借“信仰”与“热情”这两种东西,以“初生牛…  相似文献   

16.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四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主要表现为"为政治的文学""为人民的文学"和"批判的文学"三个方面,其中,为政治的文学构成了郭沫若文艺观的基本点,为人民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中心,批判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介入方式。郭沫若的文艺观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是左翼文艺思想的典范,是中共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文学贡献不容磨灭。尤其是他的散文,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他的诗文创作既继承了前人,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对其创作的诗分为诗歌与辞赋两大类,文主要有杂文、山水文、叙事文(寓言、传记)等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革命文化战士。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作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而且对党领导的文化教育事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党成立后不久,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瞿秋白同志便先后任该校的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他除了积极参加繁忙的政治活动和学校的行政领导工作外,并亲自参加教学实践,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热情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得同学们的欢迎。第二  相似文献   

20.
1949年至1976年的杂文创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次理论探讨,两次创作高潮和两次政治重创.三次理论探讨的核心都是杂文在新时代的合法性问题,其中第二次理论探讨是借引进"苏式小品文"以激活本土杂文创作.两次创作高潮的结果分别是"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参与杂文创作的主要作者或成为右派,或受到其他名目的政治迫害.整个"文革"十年,真正意义的杂文创作进入潜在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