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以“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其工作文件开头,引用了一句所谓的中国谚语——“当风向改变时,有的人筑墙,有的人造风车。”文件是英语,其原文和出处让我们百思不解,但它的含义确实耐人寻味——世纪之交,世界之风在变,职业技术教育是“筑墙”呢,还是因势利导“造风车”?  相似文献   

2.
教养的证据     
<正>“教养”是个高频词。时下,如果说某人没教养,就是大批评大贬义了。什么叫教养呢?词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农业     
时下,教育急功近利之风日盛,一些学校往往一件事还没有动手去做,就盘算着能得到什么回报;一些人为了寻求办学捷径,心浮气躁,旁门左道,通过改校名、傍名人、玩升格等途径,企求一夜间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把“灰姑娘”变成“贵妇人”。我们不禁要问:外壳变了,名字改响亮了,其结果呢?“山还是那座山,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已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普遍重视,但是师范生对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的基础——书写,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倍受忽视。文章以哈尔滨学院“做精教师教育”为例,提出“教+练+用”三结合书写技能提高模式,即“教”——设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促教学;“练”——以建档、帮学、展示、考核、大赛、示范促训练;“用”——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促提升,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书写技能。  相似文献   

5.
林雨宜 《母婴世界》2013,(10):124-125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有自由开放的民主育儿,也有像“虎妈”一样苛刻严明的家教。每位父母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印证“100分”的教育,但现在,我们似乎陷入迷惑:为什么做那么多还是没有变好?  相似文献   

6.
毕淑敏 《初中生》2015,(25):32-33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一个人虽然受过教育,但他可能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相似文献   

7.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也一再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但当我们在不懈地构建教育学的“科学”大厦时,社会中的教育按其自身规律飞速地发展着;现实中的人生并没有因教育学的“科学”与否而改变轨迹,教育始终是离生命最近的一项人类事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惠霞 《山东教育》2002,(28):11-12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人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次赴湖北宜昌考察,我们参观了宜昌市实验小学、宜昌市西陵区实验小学、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获益良多。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人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观念层面,现在我们都已知道,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工业生产线,生产出完全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件”。面对的教育对象——人,没有一种教育手段具有普适意义。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不少教师还是倾向于以一刀切的简单方式开展教育,把一些游离于“标准”教育世界之外的“另类”教育现象或当作特殊情况而忽略不计,或视为异端而加以挞伐。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为一堂理想的阅读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地带挺进,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带来了生机一片,但也给众多一线的教师带来左右为难的窘境。在这语文教改的转折点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走向哪里?追根溯源武学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文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返璞归真,教学的最高境界还是返璞归真。世间万物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宗”,才有“变”的资本。阅读教学的宗在哪里?追根溯源:教学的“根”即人本——一切以人为本。试看教学思想的转变历程:封建主义——把教育对象看作泥巴,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田福 《教育革新》2009,(7):43-44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其实是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健康、高尚、先进”的思想和人格,也就是“文以载道”“文如其人”。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这种观点似乎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因为它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中培养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中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现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过头去,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解决的方案。毕竟,文如其人,先有合格的人然后才会有合格的文章。为此,我们呼吁——作文教育要“目中有人”。  相似文献   

13.
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穷尽教育,但可以不断地去发展和创新教育;我们虽然可能会在未来感到今天教育的许多遗憾,但今天可以做到无愧于现实。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教育的希望、对教育的追求、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创造,这就是刘川—“一个持续燃烧着教育真情和激情的人、一个不断生成教育智慧和人格的人、——一个站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中的人”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三结合整体运行是事业发展的必然60年代以来,我区教研与进修经历了“分——合——分——合”的几次波折。1983年邓小平同志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契机。当时一方面人手少,工作任务重,另一方面教师大规模的学历(中师)补偿教育在我区已经基本结束。教育局根据三个面向的精神,依据实际的教研、师训的状况,在1984年7月决定采取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方式运行。根据教研、进修、科研三结合整体运行的工作模式,我们按学科设组,人人都是教研员、科研员、进修学校的教师,共同承担教…  相似文献   

15.
我们赴加教育考察团一行11人,曾到加拿大的主要城市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考察,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加拿大的教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在加拿大期间,我们考察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并与加拿大的教育官员和教师进行了交流。尽管这里没有“重视教育”的口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接  相似文献   

16.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23,(28):40-43
<正>“什么是教育规律?”这是张人利点拨学员时经常抛出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有很多,但最被大家认同的还是张人利自己的总结——教育中成功的大概率事件。从教科研到办学育人,张人利耕耘教坛五十载,勤于思考,乐于实践,不仅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实现了从素质教育出发将薄弱校建设为卓越校的“奇迹”,更把他的成效经验、教育智慧播撒到全国各地。他开创了后“茶馆式”教学样态,变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很多人评价,张校长是真正懂得教育规律、把握教育规律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我们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改革了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学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加强数学…  相似文献   

18.
<正>真实,未必是真正发生过的,但一定是被你解释过的。——题记看见一块蛋糕,您最先想到的是“好不好吃”,还是“会不会胖”?看见一件新衣服,您会先赞叹“好美”,还是先感叹“好贵”?认识一位新朋友,您会先关注这个人“是否幽默”“是否慷慨”,还是“颜值高不高”?……生活中,对同样的事物,我们有不同的判断,一般来说这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9.
9月 22日,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看到这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三结合”教育为主线,以班级建设为基础,抓住学校、家庭、社区这三块教育阵地做文章,使该区教育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是加强德育的主力   在雨湖区教育局简朴的会议室里,精干的女局长李芬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认为,“三结合”教育的落脚点是德育,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处于指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她强调,学校应成为德育工作的主力,教师应成为德育高手。多年来,雨湖区…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大环境,学生变了,比过去更聪明、更自我;家长变了,比过去对教育更关注,对学校及老师的敬畏之心淡化了;上级领导似乎也变了,教育的要求更高,各条线开展的活动一波又一波……“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与时俱进,培养时代新人、“完整的人”、有素养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面对教育的种种复杂性,我们老师的压力真的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